尢部首的字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0
有:
尳、就、尥、尰、尲、尵、尮、尬、尪、尨、尴、尯、尤
部首是汉字的第一笔画或形旁,也是字典词典按汉字结构和意义进行分类,以便于检字的符号目录。对于独体字来说,部首是第一画,比如"永禾天日"的部首是"、丿一丨";对于合体字来说,部首是用于归类的表义的"部件",也就是"形旁",比如"名明描蒋形"的部首是"夕日扌艹彡"。

部首分"表义"和"不表义"两类,不表义的部首只有一画或两画,比如:丶丨亅丿乛一乚丷亠……表义的部首就是"形旁",用于对事物进行归类,比如:刀勹艹弓巾口马宀女犭山饣扌氵纟土贝车木月禾钅目疒鸟皮石田虫耳米舌页羊舟衣竹豆鱼骨革……

汉字的部首约200个,字典的"部首检字法"多按笔画对部首进行分类,以笔画多少排序,以方便检字。
部首是从分析字形结构和意义中产生符号目录。部首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首创。 部首最早出现在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中,以汉字六书造字法为基础对汉字进行排列,只有第一笔画或形旁相同的字才排列在同一部首。《说文解字》之后《字林》、《玉篇》、《类篇》等皆因循此体例。

《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从此字书以部首编排和检字成为通用的习惯,《说文解字》将小篆的汉字分类在540个部首里,并将这些汉字的造字原理归类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的原理加以说明。

使用的部首编排查阅汉字,首先要牢记500多个部首及其顺序,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部首检字法也有不易检索的缺点。

随着音韵学的兴起,六朝以后,字书就多以韵部的形式出现了。这种方法以四声分类,同韵字再分成若干小类,每一韵当中同音字归在一起,并按声母顺序排列的分类方法。这种编排对熟悉音韵的人来说,检索是很方便的。所以,这种分类方法风行一时,先后出现了《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著名韵书,此外宋代有人出版了改以韵目顺序排列的《说文解字》。这样分类有助于填诗、检字方便。

唐宋以来,不少字书对部首进行过归并简省 ,至唐时的《开元文字音义》汉字部首才由540个上下大大简化为320个,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说文》部首的改良。 以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划分法在唐朝时逐渐萌芽,检字法原则的部首是按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分部排列,以其相同部位为部首。此种部首滥觞于唐代的《五经文字》(160部首)及《九经字样》(76部首)等,发展于辽代的僧侣行均之《龙龛手鉴》(242部首)、明都俞《类纂古文字考》(314部首)等,成熟于明代梅膺祚的《字汇》(214部首),后遂大行。

金代王太的《类玉篇海》首创笔画检字法,部内之字按除部首外的笔画多少排列,大大提高了检字效率。明代周家栋《洪武正韵汇编》在此基础上,将部首也按笔画多少编排,从而确立了部首和部内字皆按笔画数编排的方法。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经验并加以改进,214部完全按笔画多少为序,又按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分为十二集。对于疑难字,《字汇》在卷首列检字表,按笔画多少将疑难字一一列出,注明属何部,对部首检字加以补充。至此,以笔画为核心的检字法正式形成,后来的大型字书都采用这种方法。

随着汉文字的改革,简便实用已成为部首检字法演变发展的主要倾向。在《康熙字典》基础上对部首检字法做出进一步改良的是《新华字典》。首先,它精简了部首数目:裁削《康熙字典》58部,增列了19个简化部首(其中有四部不能以单字简化的另立部)。其次,部首形体完全废止《康熙字典》保留的篆形部首。而以楷书规范字为对象。彻底破除了"从义归部"的原则,不考虑字义,完全依据字形定部。从而形成了一个眉目清晰、精练实用且能反映汉字形体演变新阶段的部首体系。
部首原则上是表示一组文字的共通意义,部首所在的位置并不一定。例如"鸟部"有"鴃""鸠""凫""莺"等字,无论在哪个位置都无碍其分类在"鸟部"内。

90%的汉字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示意义的"形符"与表示发音的"声符"组成的。形声字多使用意符为部首,有助于容易判断部首的部分。例如,"教"字的"孝"是声符、"攵"是形符,所以归在"攵(攴)部"。"牧"字的"攵"是声符、"牛"是形符,所以归在"牛部"。"阀"字的"伐"是声符、"门"是形符,所以归在"门部"。但"闻"字的"门"是声符、"耳"是形符,所以归在"耳部"。

然而,会意字则是完全由"形符"所组成,所以难以判断何者为部首。例如,"相"是木与目构成的会意字,虽然归在"木部""目部"均可,但康熙字典、说文解字都将他归在"目部"里,增加了不少检字难度。

《康熙字典》的部首限制在214个,为求搜寻的方便,有些部首的归类与字义无关。例如按照原则,所有象形字都应该自成部首,但这样会造成很多象形文字的部首只有这个字。所以像是"甲""申""由"这些象形字,全部都归类到了"田部"。另外,甚至有"亠部"这种原先没有的文字,专做字形分类用而制造的部首。

部首分类的实际方式并没有定案,同一个汉字在不同字典里可能分类到不同部首。一般来说,通常正统还是以《康熙字典》为主,但部份字典编辑者,会依造自己的理念加以调整。例如为了易查,调整"化(传统属匕部)""相(传统属目部)"的部首,或是调整《康熙字典》的不合理,将"章""意"从"立部"改归"音部"者。

简化
虽然大部分汉字简化是整个部首一起调整,无碍其部首变化。但也有某些字简化后部首完全消失。此时势必进行部首的调整,但调整后的部首多半只是选择相近字型,徒增检索难度。

如,"发(癶部)"与"发(髟部)"的简化字作"发",只好归为"又部"。"电"本属"雨部",但简化字省去雨字旁,变了"电",只好归"田部"。又,以往字书均属"入部"的"内"字,在中国大陆、日本由于写法的改变,改从"冂部"。

简化后的文字该归为哪个部首,在日本并没有严密的标准。现况是每本字书可能都采用不同的方式选择。

变形
偏旁是部首作为左旁或右旁时的称呼。

"心部"作为左偏旁时,如"情""性""憎",会变形为三划的"忄"。又称为"竖心旁"。放在文字下方时,有"志""慕"两种外形。但这些变化都不妨碍其归入"心部"。由于最早将汉字以部首加以分类的《说文解字》还是以小篆为标准字样的,所以"心"与"忄"是相同形状。这些"心""忄"这类字型差异,都出现在小篆转变为隶书的时候(小篆转变为隶书是汉字变化最大的时候,称为"隶变")。

于是,直到使用楷书,多数字书还是承袭原来的部首分类。故有些部首原先外观不同,现今都变成酷似。例如"胴""胸""胃"的"?"字旁(本作肉【上面不出头】)酷似四划的"月部",但归在六划的"肉部"。 另外,"阜部"、"邑部"作为偏旁时都写成"阝",但阜部固定在左,邑部固定在右,通称"左阜右邑"。
第2个回答  2020-11-20
尤、尥、尬、㝽、㝾、㞀、㝿、㝼、㝾、尪、㞂、尯、尨、尮、㞁、㞃、尴、尳、尰、㞇、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