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家风对联

如题所述

郭沫若的家风对联
朱仲祥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事以利人皆德业,言堪持赠即文章。

  “家风”是什么?或者你提倡什么样的“家风”?这是前一段时间各大媒体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由此我想到乐山市沙湾区郭沫若旧居门前的这两幅楹联。为人厚道,对人真诚,做事积德行善不能损人利己,著文要讲求公理正义,能够拿出来让别人评判。应该说这就是郭家的家教家风。

  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字膏如,性情耿介,精明能干。由于郭朝沛懂一点医术,为人又慷慨大方,乐于免费为别人行医送药,所以深受乡人的敬重。他常常告诫子女:“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这样的家教内容,从小就在郭沫若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由于郭朝沛早年辍学,尝到了失学的痛苦,因此他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要求很严格。这对郭沫若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长辈中,对郭沫若幼年时代影响最大最深的,是他的母亲。母亲杜邀贞出身于州官门第。郭沫若的外祖父杜琢璋是当时贵州黄平州的州官,后来由于苗民起义,城池失守,全家自杀殉节,幸好有一位姓刘的奶奶搭救了杜邀贞。奶奶带着杜邀贞,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过着困苦的生活。杜邀贞15岁时嫁到郭家。杜邀贞资质聪明,虽然幼年无父无母,没有条件进学读书,但她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背诵许多唐诗宋词。郭沫若后来成为著名的诗人,是深受他母亲影响的。因此,郭沫若说:“假使我也算得个诗人,那这个遗传因子却也是从我母亲来的了。”

  郭沫若出生时,已有两兄两姐,另有已死去的两姐一兄,郭沫若排行第八。幼年的郭沫若受母亲的影响最深。在郭沫若没念书之前,母亲就教他背诵:“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亦无声。”这是郭沫若获得的第一次诗教,使他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受到了诗的熏陶。幼小的郭沫若对这样的诗句大概似懂非懂,然而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许这就是他头脑中最早的诗境。郭沫若从小就很聪明,记性很好。比他大四五岁的哥哥,晚上在家里读《易经》、《书经》,像符咒一样莫名其妙的文句,总是念不熟,但他在灯下一边游戏,一边听哥哥读几遍,就能背诵了。他的聪明,博得了母亲的喜爱,母亲还教他背诵《翩翩少年郎》的诗:“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这首诗,培养和激起了郭沫若读书的兴趣。

  后来郭沫若曾经说过:“我之所以倾向于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予我以决定性影响的,就是我的母亲。”母亲不仅是向他播下文学种子的最早启蒙者,而且还培养了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母亲是一位受过重重磨难的女性,用郭沫若后来的话说:“她的一生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受难的历史。”在郭沫若儿时,母亲常常向他谈起这些,使他多少知道一些民间的疾苦,对社会底层人民产生了同情心理。家乡炭巢里的烧炭工人墨黑的身躯、苍白的脸就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家乡船工号子的声音时刻在他耳畔回响。对劳动人民的这种感情,是他后来写出一系列优秀诗作的重要的思想营养。

  母亲对郭沫若等子女,既慈爱又严格,郭沫若散文《芭蕉花》讲述的故事就是一例。母亲由于长年劳累,身体衰弱,每年秋季总要晕倒一回,旧时称为“晕病”。在郭沫若五六岁的时候,他和二哥一起偷偷地摘了别人园内的一朵芭蕉花。据说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当郭沫若把芭蕉花献给母亲,母亲问清了芭蕉花的来历之后,非常生气,立即叫郭沫若和二哥跪在床前,连连叹气地说:“唉,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不一会儿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把兄弟二人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一顿。芭蕉花到底没有用上,可是父母对郭沫若的严格教育,却是他认识人生的起点。

  郭家良好的家教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年郭沫若。特别是他的母亲,以其善良正直的品质和艰苦卓绝的性格,教育和塑造了自己的儿子。今天我们来吟诵这幅郭家门前的楹联,是否也应该有所触动和启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