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与构造

如题所述

一、区域地质特征

1.地层岩性

河南省地层发育齐全,从太古宇到新生界均有出露。以栾川-固始韧性剪切带为界分为华北和秦岭两个地层区,秦岭地层区又以镇平-龟山韧性剪切带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两个分区。省域内第四系广泛分布,面积约9.3×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图2-3)。

图2-3 河南省第四系分布图

(1)前新生界

太古宇(Ar)在华北地层区有登封群和太华群;在南秦岭地层分区有大别山群。

古元古界(Pt1) 在华北地层区有嵩山群,不整合于登封群之上;在北秦岭地层分区有陆缘沉积秦岭群;在南秦岭地层分区有活动陆缘沉积陡岭群。

中元古界(Pt2) 华北地层区下部为熊耳群,上部分别为汝阳群或官道口群;北秦岭地层分区有宽坪群。

新元古界(Pt3) 华北地层区有洛峪群和震旦系,栾川群和陶湾群;北秦岭地层分区有峡河群;在南秦岭地层分区有毛堂群。

下古生界(Pz1) 在华北地层区发育寒武系和奥陶系;在北秦岭地层分区有二郎坪群、雁岭沟组;在南秦岭地层分区有苏家河群和寒武系—志留系。

上古生界(Pz2) 华北地层区发育有石炭系一二叠系;在北秦岭地层分区有小寨组、柿树园组及石炭系;在南秦岭地层分区有南湾组和泥盆-石炭系。

中生界(Mz) 区内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分布,为砾岩、砂岩、泥岩和泥灰岩等。

(2)新生界(Cz)

古近系与新近系 古近系与新近系在盆地和凹陷分布,主要为河流、湖泊相砂岩、粉砂岩、砂砾岩、泥岩、泥灰岩。在华北地层区,古近系在洛阳、三门峡等盆地边缘出露,东部平原凹陷区均有分布,厚度1000~3150m;新近系在卢氏、汤阴、洛阳盆地及东部平原均有分布,厚500~800m。在北秦岭地层分区的吴城、平昌关盆地有古近系和新近系分布,在南秦岭地层分区李官桥盆地出露有古近系和新近系,厚1000~2000m;在南阳凹陷厚达8000m,有含油岩系。

第四系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平原、山间盆地及山前丘陵一带。

西部山间盆地及山前丘陵区,第四系下更新统为冲、湖积砂及砂砾石、黏土等,黄河两岸有午城黄土;中更新统为冲湖积、冲洪积粉质黏土、砂及砂砾石,灵宝—郑州有离石黄土;上更新统豫西为冲积粉土、粉质黏土及砂层、砂砾石层,灵宝-郑州有马兰黄土;全新统为河流冲积层,局部有风积物。

东部平原区第四纪以来,堆积了厚约100~400m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第四系依成因类型、地层结构和分布位置不同,分上、下两段。

下段 下段由下更新统冰水-冲湖积物和中、下更新统湖相堆积物组成。

下更新统冰水-冲湖积物: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分布在内黄、浚县、长垣、开封、尉氏、扶沟、漯河、遂平以西,遂平-新蔡以南至山前地区。岩性为灰绿色、棕黄色亚黏土、亚砂土及含砾中粗砂或含砾泥质粗砂。砂砾石分选差,呈棱角、半棱角状。堆积物厚度一般为60~120m,最厚可达200m。其物源来源于西部;其二分布在濮阳、范县、台前一带和商丘、鹿邑以东地区的河道带、河间带。前者岩性为棕、棕褐色黏性土夹多层含砾粗中砂、细中砂、中细砂组成。后者由厚层棕红、灰绿色黏性土夹中细砂层组成,砂层分选较好,局部含小砾石,其厚度在濮阳、范县一带为120~160m,商丘、鹿邑一带为100~160m。其物源来源于东部。

中、下更新统湖相堆积物:分布在东西两个物质来源方向的冰水-冲洪积物的中间地带。岩性由棕红、红棕夹灰绿色厚层、巨厚层黏土、亚黏土夹薄层粉细砂、粉砂组成。在湖相地层的周边,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河口三角洲堆积物,岩性由亚砂土、亚黏土和较厚层粉细砂组成。该层厚度为120~160m。

上段 上段由中、上更新统冲积-洪积物,中、下更新统及全新统黄河冲积物和中、上更新统及全新统淮河及其支流沙河、汝河冲积物组成。

中、上更新统冲积-洪积物:主要分布在内黄、滑县、新乡、上街、郑州、鄢陵、漯河、上蔡、汝南、正阳、息县、淮滨以西及以南的山前地区。在漯河、舞阳以北主要呈扇(裙)状展布,尤以太行山前更为典型。由灰黄、棕黄、黄棕色亚砂土、亚黏土及砂砾石、中细砂组成,钙质含量较高,由扇顶向扇缘粒径由粗变细,砂层厚度由厚变薄(30~10m),结构由单层变为多层;在扇(裙)的前缘或扇间分布有湖沼相堆积,由灰褐色、黄灰色淤泥质亚砂土、亚黏土组成;在郑州以南及以西,分布着大面积的黄土状土,绝大部分暴露地表,遭受剥蚀,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沟谷深切,多呈岗地出现,其岩性在漯河以北为黄土状亚砂土,局部夹砂砾石透镜体或底砾层,漯河以南为黄土状亚砂土、亚黏土;大别山前为黄土状亚黏土。其厚度多为20~60m。

中、下更新统及全新统黄河冲积物:分布在逍遥、周口、沈丘一线以北。在新乡、濮阳、兰考、杞县、通许、尉氏、郑州一带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片状砂体,构成黄河冲积扇的主体。其岩性为灰黄色厚层中细砂、粉细砂和亚砂土夹薄层亚黏土透镜体组成。在冲积扇的前缘为泛流带的堆积,河道带呈树枝状、条带状展布,岩性由中细砂、粉细砂夹亚砂土、亚黏土组成;河间带呈片状、长条状分布其间,岩性为亚砂土、亚黏土夹薄细砂层。总厚度大体以现行河道为脊柱,由厚度140m向两侧逐渐变薄。

中、上更新统及全新统淮河及其支流沙河、汝河冲积物:分布在南部山前冲洪积平原区以东及以北,逍遥、周口、沈丘一线以南的广大低平原地区。其岩性为褐黄、棕黄、灰黄色亚黏土夹砂层组成。砂层厚度10~25m;上部河间带堆积区,分布有沼泽洼地堆积,多由灰色、灰黑色亚黏土及少量亚砂土组成。总厚度为60~100m,最厚可达120m。该堆积物均由沙河、汝河、淮河诸河流搬运而来,组成当今的沙、汝、淮冲积平原。

2.岩浆岩

河南省岩浆活动频繁,可分为8期,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11250km2,火山岩面积7284km2。岩类较全,从超基性到酸性均有分布。

3.地质构造

河南省在大地构造上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镇平-龟山韧性剪切带为主缝合线。华北板块由华北陆块和其南缘的北秦岭褶皱带组成,扬子板块为其北缘的南秦岭褶皱带。

(1)华北陆块

华北陆块南界为栾川-明港韧性剪切带,基底为太古宙和古元古代不同变质程度的各种变质岩系;盖层包括中、新元古代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寒武纪—中奥陶世海相碳酸盐岩和石炭纪一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系;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型沉积,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和各种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陆块内发育3条大型上地壳构造带,即济源-焦作断裂带,为白垩纪形成的断面南倾的正断层;三门峡-鲁山逆冲构造带,为白垩纪形成的由南向北逆冲构造带;马超营-确山韧性剪切带,为多期活动构造带。陆块南部发育晋宁期俯冲型花岗岩和燕山期后造山花岗岩。

(2)北秦岭褶皱带

北秦岭褶皱带为华北板块南部主动大陆边缘,是华力西-印支褶皱带。北部为中元古代陆缘裂谷沉积的宽坪群,中部为早古生代裂谷型蛇绿岩带——二郎坪群及晚古生代类复理石沉积柿树园组、小寨组,南部为古元古代陆缘沉积秦岭群和新元古代陆缘沉积峡河群,以及古生界雁岭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外来体。3部分之间为两条大型构造带,即瓦穴子-毛集上地壳逆冲构造带,为晚古生代一三叠纪向南推覆带;朱阳关-大河韧性剪切带,为多期活动超地壳构造带。该褶皱带内发育古生代弧型花岗岩以及碰撞型花岗岩,该带南界镇平-龟山韧性剪切带为多期活动的超地壳构造带。

(3)南秦岭褶皱带

南秦岭褶皱带为扬子板块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为华力西-印支褶皱带。该带具有扬子型基底,震旦纪—晚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发育。区内有3条大型构造带,西峡-周党韧性剪切带为上地壳构造带,分隔龟山组和南湾组;内乡-商城韧性剪切带为超地壳构造带,分隔南湾组与苏家河群,大陡岭-浒湾构造带为上地壳断裂,分隔苏家河群与陡岭群、大别群。带内发育新元古代弧型花岗岩、碰撞型花岗岩及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酸性岩类和基性-超镁铁岩类。

二、主要城市地质特征

河南省18个主要城市地质特征见表2-2。

表2-2 河南省主要城市地质概况

续表

续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