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是我国古代书法文体之一。商朝的甲骨文最初是是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主要的作用是为了将记录占卜的内容。到后来,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就逐渐形成了甲骨文。

到了商周时代,这个以青铜器为主要材料生产对象的时代将一开始的甲骨文过渡到了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尤其在周代盛行,并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并加强中央权力,秦朝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并统一度量衡与车轨等多项原本各国自成一派的措施。在秦始皇的授意和丞相李斯的管理下,文字逐渐由之前秦国使用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在同时取消了其他各国的字体,创立了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这一举措对后来朝代的影响尤为深远。

发展到汉朝,文字演变出了一种新的书写体,即隶书。隶书又被称为汉隶,书写出来的字体整体较扁,横长而弯,书写的时候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欲左先右”,字体整体呈长方体状。

从唐宋魏晋时期开始,汉字又演变出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写作方式,相传行书是汉代的刘德升所创,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写起来行云流水,用笔灵活,不少书法家便是精于此字体。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书法家,他们拥有自成一派的写作方式,对后世研究书法的人群造就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文字演变史中宝贵的一项财富。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