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

马克斯说: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
这句话我不懂,有没有高手帮我讲解一下,最好是形象点。谢谢!
对不起各位,我说错了。应该是: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这是什么意思啊?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首先,人在改造自然和进行生产劳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要尊重物本身的规律和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改造物!改造自然,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如:我们要保护环境,不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就是所谓的在生产中,人客体化。
其次,人之所以改造自然和进行生产劳动,是要满足人的需要(主体的需要),即物必须满足人类要求的属性,人为了生存和生活,要消费!也就是人要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让物主体化。生产者所生产的物品,必须流向市场来实现商品的价值,人们购买物品(消费)是为了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所物必须要满足人的要求和需要,方便人类生产和生活,即所谓的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9
首先,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实现了在自然领域中的主体客体化.生产实践是劳动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改造天然物的过程.在现代生产体系中,这种改造活动是通过不同的产业和社会分工共同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从自然物转化成客体,或是从已有的客体进一步转化成新的客体,都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等本质力量内容对象化的结果.可见,物质生产的过程就是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表现为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的过程,即主体客体化的过程.生产的结果是主体的本质力量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也就是主体实现了客体化.
其次,人们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实现了在社会领域内的主体客体化.如国家,地方,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等所建立的各项社会制度,体制,规章等,都体现了主体本质力量在社会领域内的主体客体化.在制度,体制,规章等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客体中,高度集中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志,或管理者的目标和理念,或普通群众的利益和共识等等;凝聚和体现了主体的本质力量对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换言之,制度安排的好坏,是衡量主体本质力量在社会领域内发展程度的一竿重要的标尺.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制度创新在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
最后,在意识思维领域内也同样存在着主体客体化.如人们通过意识思维的活动进行精神生产,创作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著作,以及课堂教学,文艺演出和各类音像制品等等.精神生产的产品虽然是第二性的,但它们总要采取一定的物质外壳,通过可感知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精神生产不是单纯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思想,而是采取感性形式的精神客体.在这种精神客体中,积淀并凝聚着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观念,知识,经验,理想,情操,风格等在内的本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形式繁多,不计其数的精神产品都是主体客体化的成果.
在实践活动中还存在着与主体客体化反向的客体主体化的情况.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或本质力量的因素,消费就是实现这样一种转化.正如马克思所阐明的"在消费中,物主体化".首先,就自然客体的消费来说,主体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就使得这部分客体成为主体生命结构中的一部分;主体对这种劳动工具和手段的消费,又使得这部分客体成为主体延长了的器官,从而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其次,就社会客体的消费来说,表现为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的组织和管理等对主体本质力量所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最后,就精神产品的消费来说,如教育和文化消费也都属于客体向主体转化.从属于精神客体的科学理论,课堂教学和艺术作品等都属于精神客体,也是主体可以享用的精神食粮,当人们通过学习或欣赏,消化和吸收这些精神食粮,从而就使精神客体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又必须进一步看到,在这一客体主体化过程中,主体并不是一味被动地消化和吸收,而是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创造,形成新的本质力量,
第2个回答  2006-12-18
在生产中,人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而这种价值又是通过物来体现出来的,所以说人客体化;
人是通过思维认识客观存在的,思维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说在人中,物主体化.
第3个回答  2006-12-19
简单点说,人客体化就是在生产中,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物主体化就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围绕着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进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