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大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大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监视大学士宋濂请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

(2)此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反映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答案】
⑴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为其提供经济条件;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其提供思想条件;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
⑵加尔文。理由:人的现世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鼓励资产阶级积极进取。
⑶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宗教改革的原因,归纳依据:“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文艺复兴、“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第(2)问,考查综合比较路德教与加尔文教,加尔文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相比,显得比较激进,具体再现为建立民主教会。他严厉排斥异己,主张国家的民主化和共和化,其主张理适应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因而加尔文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反封建的旗帜。第(3)问,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可以从原因、斗争对象、内容、结果等方面分析理解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实质和历史作用
1.原因:
(1)
根本: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
(2)
直接: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层不满
(3)
导火索:教会兜售“赎罪劵”
(4)
火药桶: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5)
前奏:“异端”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3.历史作用:(1)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的这场宗教改革运动,造成了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永远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2)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神性与人性、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确立了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主性,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3)在精神文化方面,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科学和自由的思想成长起来,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哲学突飞猛进。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在欧洲崛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4
1.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
2.说明皇权高度集中,反映了明朝统治封建皇权统治的强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5
【答案】(1)法律:《国家工业复兴法》。作用:以法律的手段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2)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他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3)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混乱,政局动荡,由此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4)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鼓起人们的勇气和信念,争取人们对新政的支持。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史实的识记。第(1)问题中材料一出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部法律,依据材料一中“公平竞争法则、协议和执照”“
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规定的最高工时、最底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可知,材料一出自《国家工业复兴法》。依据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二子目罗斯福新政中的内容:“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可知,这部法律的实施起到了作用有:以法律的手段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第(2)问从材料二中“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的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可知,罗斯福站在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依据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二子目罗斯福新政中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可知。第(3)问从材料三罗斯福演讲的内容“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可知美国感到“恐惧”、“害怕”的是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混乱,政局动荡,由此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第(4)问材料三是罗斯福总统在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巨大灾难的情况下发表的,它鼓起人们的勇气和信念,争取人们对新政的支持。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经济大危机的背景、时间、内容、特点、影响。
第3个回答  2019-12-28
【答案】
(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2分)。国际:二战后,欧洲强国走向衰落;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4分)
(2)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2分)说明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有差距,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2分) 
(3)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加上侵略越南受挫,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从越南撤军,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6分) 
(4)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4分) 
(5)美苏争霸的主动权随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美苏争霸是世界长期紧张、不得安宁的根源。(4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从材料“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可以看出美国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的战略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能实现这种战略的条件有:二战后,欧洲强国走向衰落;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二的出处“摘自1962年赫鲁晓夫至肯尼迪的信”可以判断这个事件是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从材料“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有差距,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三的出处“摘自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可知尼克松发表此言论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政府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加上侵略越南受挫,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根据这一时期美国的国力和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的重要行动:从越南撤军,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4)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国国力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20世纪八十年代,美苏两国的实力和国力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从而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而苏联力量下降。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从四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霸的主动权随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美苏争霸是世界长期紧张、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
第4个回答  2019-08-07
【答案】
(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
(2)措施:推行均田制。
(3)不正确。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和北方的繁荣,加快了北方各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从材料中“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等信息可以判断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兼并。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即可回答解决的具体措施为推行均田制。第(3)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北魏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后来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改革本身,充分肯定孝文帝改革对于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评价
点评:解答材料题要注意分析和理解材料,(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