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结构

如题所述

层状结构顶板示意图见图2.6所示。层状结构顶板受两组结构面切割而形成,但层理面是主要控制结构面,节理面发育较少,不是主要结构面。层状结构岩体是构造较为简单的正常沉积岩,岩层产状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斜的,可以由单一岩性组成,也可由不同岩性互层或夹层组合而成。层面常有层间错动,层面连接力较弱。该类顶板大量存在,是一种主要的煤巷顶板结构类型。

层状结构顶板稳定性较好,自稳时间十几小时到几天。其破坏多为顶板弯曲下沉和产生离层,当下沉量较大时,分层出现折断破坏。

2.2.5.1 层状结构进一步划分

层理面间距即顶板分层厚度是影响顶板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分层厚度构成可对层状结构做进一步划分。首先定义岩层厚度如下:

厚层——分层厚度h≥0.4m。

中厚层——分层厚度0.2m≤h<0.4m。

薄层——分层厚度h<0.2m。

在层状结构顶板中,当分层厚度不同,其中某一分层为厚层,其他分层为中厚或薄层时,该厚分层对顶板稳定性影响较大,是关键层位,此类结构定义为不等厚分层层状结构,如上置厚分层结构即是此类顶板(见下述);若分层厚度接近,则称为等厚分层层状结构。在等厚分层层状结构中,根据分层的平均厚度可细分为厚分层、中厚分层及薄分层层状结构,其平均厚度为0.4m以上(含0.4m)、0.4~0.2m(含0.2m)、0.2m以下。在上述结构类型划分时,以巷道掘进跨度之半深度范围内顶板岩层为主要对象,并适当考虑该范围以上岩层情况。

图2.6 层状结构顶板示意图

2.2.5.2 工程实例

在峰峰矿务局对多条巷道的顶板结构开展了研究,获得了顶板岩芯构成资料,见图2.7~图2.13所示。

1.九龙矿15207工作面回风巷顶板

该巷道顶板表面处0~0.6m范围内存在一坚硬岩层,见图2.7。室内试验测得单周抗压强度86.1MPa,强度较高,在现场施工时,用锚杆钻机并配备硬质钻头钻眼时极为困难,使用风动凿岩机打眼,也表明该层强度极高。该层近表面处(0~0.18m)岩心分层极薄,小于5cm,但0.18~0.48m段岩心较厚,达到0.30m,属于中厚分层。该层的存在对于选择锚杆间排距影响较大。该层以上是砂质泥岩,多数分层厚度达0.20~0.30m之间,厚度接近,平均厚度为0.27m。因此该巷道顶板属于中厚分层层状结构。

对九龙矿进行的巷道稳定性调查表明,临近巷道矿压显现主要表现在两帮内移量较大,顶板下沉量较小,比较稳定。这与顶板属于中厚分层层状结构相一致。

2.九龙矿南二采取联络巷顶板

由图2.8可见,该巷道顶板岩心构成特点是近表面处相对较完整,岩心长度在0.15~0.30m之间,平均为0.18m;其上部岩心较短,多数岩心长度在0.05~0.08m之间,平均为0.07m,因此该顶板属于薄分层层状结构。由于近顶板表面处岩层较完整,选择锚杆间排距应对此给予充分考虑。

对该地区巷道进行的稳定性调查表明,巷道顶板下沉量较大,易出现离层,稳定性差,开挖后如不及时支护易出现冒顶,这与顶板属薄分层层状结构相一致。

图2.7 龙矿15207工作面回风巷顶板岩心图

(注:σc、σt为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标尺长度单位:cm,强度单位:MPa)

图2.8 九龙矿南二采区联络巷顶板岩心图

(注:①σc、σt为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②标尺长度单位:cm,强度单位:MPa)

3.九龙矿15208工作面联络巷顶板

由图2.9可见,该顶板岩心有两段较长,1号岩心长度为0.30m,2号岩心为0.21m,属于中厚层。其余岩心总长度为1.41m,由17段组成,平均长度0.083m;1.9m以下全部岩心平均长度为0.10m,因此划分为薄分层层状结构。

在1.2~1.9m之间的岩性为粉砂岩,其强度是浅部砂质泥岩的近2倍,强度差别较大,因此该层稳定性较好。从巷道稳定性实地调查中发现,该巷道顶板易冒落,稳定性差,冒落高度1.2~1.3m,至该层粉砂岩为止。在锚杆参数设计时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计算。

图2.9 九龙矿15208工作面联络巷顶板岩心图

(注:①σc、σt为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②标尺长度单位:cm,强度单位:MPa)

4.羊渠河矿8228工作面回风巷

由图2.10可见该巷道顶板岩心长度均较短,1.4m以内岩心长度范围为0.08~0.13m,平均为0.12m,属于薄层;1.4m以上岩心有三段较长,为0.25m左右,属于中厚层。岩心总平均长度为0.13m,属于薄分层层状结构。

对该地区巷道进行稳定性调查表明,顶板岩石破碎、变形量大、易冒落。为此在施工巷道时,每个循环进尺0.7m左右,说明该巷道稳定性差,这与薄分层层状结构相吻合。

5.二矿20211工作面运输巷顶板

由图2.11可见,0.6m以内顶板为页岩,分层极薄,其上部为0.20m厚的煤线。因此该部分顶板应属于伪顶,稳定性极差。0.9~1.9m内顶板岩心长度差别较大:中部的岩心长度在0.05m左右,两端岩心长度0.15~0.25m之间,两端岩心平均长度为0.18m,因此应划分为薄分层层状结构。1.4~1.9m处岩心较完整,稳定性较好,在选择锚杆支护载荷时应以此为依据进行选取。

图2.10 羊渠河矿8228工作面运输巷顶板岩心图

(注:①σc、σt为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②标尺长度单位:cm,强度单位:MPa)

对该地区巷道进行稳定性调查表明,该巷道整体稳定性差,顶板下沉量大,易冒顶,两帮内移量较大,这与薄分层层状结构相吻合。

6.黄砂矿11288工作面切眼顶板

由图2.12可见,北大巷顶板4.1m以内为砂质页岩,其上为粉砂岩。砂质页岩强度较低,单轴抗压强度为37.0MPa,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51.6MPa。砂质页岩分层较薄,岩心长度较短,2m以内岩心长度平均为7.1cm。2m以内有4段岩心相对较长,长度在17~20cm之间,平均18.5cm,因此该顶板属于薄分层层状结构。

对该巷道的工字钢支护段进行的实地考察表明,巷道顶板破碎,易出现下沉变形及冒顶破坏,巷道稳定性差,这与该巷道顶板属薄分层层状结构相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