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如题所述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必须注重创设问题的情景,要求教师通过自己深钻教材,研究和深挖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用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探索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如在小学教加法应用题时,利用多媒体找出一幅小鸡在野外觅食的画面,问画面中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求学生编写应用题并解答。当看到这个画面学生就情不自禁踊跃举手提出不同的问题:å…¬é¸¡10只,母鸡8只,共多少只;‚喝水的有6只,觅食的有12只,共多少只;ƒå°å±±ä¸Šæœ‰9只,草地里有9只,共多少只;④更有很多同学兴高采烈地说看到头的11只,看见鸡尾的有7只。在老师的诱导下,个个同学争先恐后的表述。通过巧妙新颖的教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新教材已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尽量贴近儿童生活的实际。由于低段学生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教师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尽量改变例题练习的呈现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现行小学数学新教材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凸显了直观教学,大量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作为教师施教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多层次展示,让学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对于小学低段学生,他们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中操作的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取学习经验,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把动手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构建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既是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请班里的11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
三、创设学生间课堂互动形式
与人共同生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有乐于交流的愿望,因而为了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我们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每四人为一组来合作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八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平台。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兴趣,在最关键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呆板的套话,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教“分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启发学生:“提问,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