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理论背景?

如题所述

一、我国地理与气候因素分析

我国的降水受到季风的极大影响,季节差异大且分布不均,夏季降水往往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气候存在着较大不稳定性,因此常常出现暴雨、洪水等灾害,由此导致每年夏季内涝多发。由于汛期中绝大多数洪水都未能下渗并得以利用,因此洪水泛滥与河流断流的风险不仅交替出现,而且风险逐渐增大。
1.2水资源过度开采与污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部分河流都存在下游断流的情况,湖泊与湿地的面积也迅速减少。与此同时,地下水沿海海域的水质也在逐渐恶化,地下水污染非常严重。实际上,对于水体污染的治理不仅要严抓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还要对广大区域内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而这正是海绵城市所擅长的领域。
1.3工程不科学,水系统退化明显
由于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灰色化导致了很大程度上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以及地下与地表水的连接中断,这对于其周边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河流径流量下降了超过三成。松花江、珠江、长江、辽河、淮河等多地都在近二十年来发生过特大洪水灾害,这也迫使我国大幅度提升了设计洪水量。
二、海绵城市的发展策略分析
2.1总体思路解读
海绵生产主要是在保护好已有的生态平衡的同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与生态系统进行修补,同时确保接下来的开发利用过程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度干扰。这实际上也就要求我们对于当前的水系与环境做到应有的保护,同时确保绿地的开挖,建设足够科学合理,最终为城市吸水、渗水、透水、蓄水的功能提供有力保障。
2.2实施策略分析
(1)建筑物。由于城市中的居住区和相应配套设施大多有着较高的封闭性,因此应将透水装置安防在广场硬地、胸前道路等区域,绿地的建设也要采用下沉式的设计,从而提高对于雨水收集、吸收的效率。对于小区建筑而言,应尽量多采用绿色植被来对其进行装饰,这也能起到极好的吸热、蓄水的作用。
(2)公共绿地。在对绿地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增加植被种类,这不仅可以发挥多种植物不同程度的吸水能力,还能搭建起更加美观的自然风景。广场的铺装也要采用透水式的方法,这不仅能够增强广场建筑的吸引力,也能够改善对于雨水的汇聚、下渗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水循环体系。
(3)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道路是雨水汇聚较为集中的区域。因此,道路的雨水控制十分重要,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透水式工艺铺装人行道、并通过下沉式绿化带来改良其蓄水性能。
(4)成熟水系。作为雨水的主要调蓄空间,在对城市水系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城市特点,尽可能实现城市水系的完善。在对雨水滞纳进行净化时,应选择河道等理想场所。这也就要求我们通过绿化带的种植等途径为雨水滞留,净化提供有利环境。除此之外,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内部湿地与水系的全方位保护,必须严厉禁止盲目的填埋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