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存在严重政治危机的原因?

如题所述

军事方面
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 屠雎率领50万大军攻打岭南,即现在的云南,广西,越南一带。根据《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百越地区的人躲进深山老林凭借熟悉的地形,与秦军交战,结果主将及数十万秦军战死。虽然最终获得了百越之地,可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秦朝最终损失了50万大军的兵力。秦国若有这50万大军还在,想必刘邦根本进不了咸阳。

劳民伤财
除此之外,经历过战乱的国家并没有在王朝建立之初得到休息和恢复。为了满足皇帝对物质享受的需求,以及国家统一稳固皇权的需要,在秦朝短短的时期内开始建设一系列庞大的工程,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百姓根本无法安居乐业。“阿房阿房,亡始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些无一不是在谴责秦始皇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庞大的阿房宫仅仅完成了地基部分,主体建筑还没来得及施工,秦朝的大厦就先倾颓了。

强行统一六国
秦国通过军事手段强行兼并六国,不管各地具体情况,全部照搬秦国模式。原有的六国,长期实行的是本国政策,对于秦国那一套政策,很难认可,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刚刚统一的秦国,没有休养生息,实行仁政,反而加大盘剥力度。

没有让民众心服口服
因为秦朝的统一很多是靠战争,六个国家都是靠暴力打仗的方式统一,导致很多百姓家破人亡,人心也不会那样顺从而归,表面看是大一统的局面,但是统一以后又继续征战,国库空虚,百姓负担重,生活水深火热,百姓仇恨的种子已经发芽。

实施暴政
秦国统一后,在全国贯彻严厉的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以至于人心惶惶。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骊山墓、阿房宫等大工程,调动全国民力,破坏生产,以至粮食严重不足。秦国横征暴敛,征收大量苛捐杂税,加重人民负担。

实施焚书坑儒
一种对文化的毁灭,也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才,一个国家很难发展,因为秦朝刚开始的发展,就是因为广纳天下贤才,现在又残害读书人,这样就没有人才真心真意效力秦朝了。这样秦朝的发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发展很难长久。

体制机制不适应时代发展
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但是这套变法有2个弊端,一是实施最严酷的连坐法,连坐制度很容易伤及无辜百姓,让百姓怨声载道,同时压制贵族势力、侵犯贵族利益,内部分化。二是这个制度适用于之前的秦国,但是不适合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国,各国对于秦国的酷刑和伤害自身利益的行为很不满意。

上层管理问题
由于秦是个大奴隶主和大地主结合的政权,所以法的理念在上层是很难推行的,利益的斗争决定了上层之间的分裂,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来说,叫统治阶级内部不团结,即宦官集团和权臣集团、兵家集团斗争激烈,所以当大秦帝国风雨飘摇之时,上层仍不能团结集中应对,如此情形之下,不灭国是不可能的。

宦官赵高执政
秦始皇在位时期,赵高就算再得圣心,他的权力范围也只局限于宫廷之内。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赵高是依附于始皇帝的。始皇帝让他往东,他绝不敢往西,仅仅是一个讨得欢心的阉人罢了。但二世皇帝继位后,他一下子从一个宦官摇身一变,变成了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臣。赵高又因为以往的恩怨和自己的私欲,大肆屠杀忠臣良将,使得秦国对外无用兵之将,对内无治国之才。当这种局面形成的时候,就注定了秦朝的灭亡。

秦二世上台加速秦朝灭亡
秦二世上台后,依然延续秦始皇的暴政,而且更加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法律统治更加严重,以酷法治民,全国遍地是刑徒。由于用法律代替治理,朝廷内也奸臣掌权,人人皆阿谀奉承,不敢提不同意见。还诛杀大臣良将等,已经腐败。这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秦始皇作为一个伟大的君主,其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措施是值得我们后人肯定的。但是他错就错在了统一全国以后,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温和道路。反而是大肆兴建土木,征兵徭役。本来六国的人民就对他恨之入骨,加上他还如此的做法,因此引起全国人民对他的怨恨是理所当然的事。就算秦朝在他手里发展的非常强大,但是失去了人民民心的秦朝,也就是个空壳子,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所以我认为秦朝的灭亡主要原因就是秦始皇造成的,秦二世只是加快了灭亡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随着秦国的力量越来越壮大,而秦国内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秦昭襄王日渐成熟,不可能永远只做一个秦宣太后芈八子的乖乖儿子,他有自己对权利的诉求,以及对秦国大政方针发展策略的掌控欲望。另一方面,芈八子最为依仗的左膀右臂,自己的弟弟魏冉逐渐蜕变,似乎再往下发展,就有可能祸起萧墙。这些对秦国来说,都是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秦昭襄王

魏冉已经主政二十五年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就累积了自己的权势,逐渐地考虑问题就偏向于自己了。这个时候的魏冉影响到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就必然有人要出场了。这个人他叫张禄,张禄原名叫范雎,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应候。但一开始,他的人生却充满了曲折坎坷,由于得罪了当时的魏国相国魏齐,也正是为了逃避魏齐的追杀,范雎才不得不改名为张禄。


范雎

而此时,秦相魏冉,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地盘,积极推动秦国进攻齐国,而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这其实并不符合秦国的战略需要。范雎首先抓住了这一点,向秦昭襄王陈述厉害,穰侯现在老考虑自己的利益,把这个大事给忘了,或者说他有意忘了。《史记.穰侯列传》记载了范雎当时的言行,“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范雎明确指出,相国魏冉全力推动攻齐,完全是处于一己私利,进而向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而这样的说法,显然深合秦昭襄王之意。这个实际上是一层窗户纸,范雎最厉害的就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穰侯魏冉

从此魏冉开始失权,最终魏冉的权利被张禄取代。这样一个巨大的政治活动,对于一个纵横秦国几十年的掌舵者来说,秦宣太后一概不知,绝对不可能的。宣太后不像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搞改革,她一巴掌拍就给拍死了。而宣太后毕竟跟昭王是亲生母子,昭王毕竟不是一个软蛋之辈,来了个给儿子出主意的,这是好事啊,就让儿子自己处理这个问题。


秦宣太后芈八子

也许你不知道古代的特务政治,要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的多,这种事情史书记载就多了。范雎是怎么个底细,什么心思,她都知道。宣太后有她的通盘考虑,虽然这边是弟弟,但是这个弟弟已经变成了秦国统一兼并的敌人了,被抛弃已成必然。当然也给穰侯留了点面子,穰侯只是被驱逐赶到封地去,严重的是可以杀头的,但是没有。


其实已经走入人生暮年的芈八子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本来就是秦王,如果时机真的成熟,自己放权也未尝不可。但是对于魏冉,她决不能坐视不理。在处理魏冉的事情上,可以看出,秦宣太后芈八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

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理方式,既不给秦国的统一大业向前推进设置障碍,同时有保全了作为亲人,应该留有的情分,这一点是后世许多掌握至高统治权的统治者都没有能够做得到的。对待弟弟魏冉,秦宣太后不去管,就等于管好了这件事
第2个回答  2020-10-17
首先秦朝灭亡的原因,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实行了很严厉的暴政,而且人们经常要去服徭役和兵役。而这些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很多人都是因为在给他修建宫殿,长城和造陵墓的时候累死的。这样刚刚脱离苦海的百姓再次陷入了绝境当中。经常都吃不饱饭的人,而且只要有一点不注意,就很可能会丢掉性命,还会死无全尸于一个人犯错会牵连到一家的人。这样的一种政治措施,让普通大众难以接受。
很多人觉得既然都是要死,不如起来反抗了,所以就导致了在他统治的时期,到处都会有农民起义。在说这些规模的企业并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是还是会对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最后它的灭亡,也是因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最终走向了灭亡,可见在他统治时期,是受到了多少人的反对。如果全国人民都想要造反,那么就是有再大能力都不可能征服得了。其实在面对他们的时候,没有安抚臣民百姓,对于大众更多的是用武力来镇压。
第3个回答  2020-10-17
陈胜的故事其实大家都知道,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开端。但是很少有人给你说陈胜的故事,其实这背后说的是动乱,笔者就跟大家说说我心中的陈胜制造的这场动乱。

陈胜造反,后来还当了皇帝,张楚国的皇帝,做的其实是楚王。但是跟大家说其实陈胜不是楚国人,陈胜是登封人所以其实陈胜是韩国人,虽然楚国对登封这一带有过短暂的占领,但是就整个战国期间来说,多数时间陈胜是韩国人。所以从后来讲陈胜的心里陈胜认为自己是秦国人,至少他们做秦国人比楚国人要早,为什么这么说呢?韩国是在山中六国中第一个灭亡,楚国在韩国并入秦国以后的七年多以后才灭亡。这样一个韩国人,是一个新时代的秦国人,他怎么就会做了楚王呢?咱们慢慢给大家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行的途中突然病死,这是连皇帝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结局就死的太突然,就这一切都来的特别突然,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秦始皇在历史上它有多重要,他死了一个他活着的时候井井有条的国家一下子就乱了。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决定了秦国快速的崩溃,一个是官僚体制的问题,一个是教育的问题。官僚体制的问题是咱们中国后来历史上咱们经常看到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斗争,中国文官和武将的对立。国家到底是靠文官还是靠武将。

一个专制国家他不可避免经常受到武将的干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个国家,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是文官政府,政府必须把精力用在经济上,这样这个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但是夺取一个政权,这临门一脚,一定是靠武将的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完成正确的历史的更迭。任何一个王朝都要经历这种从暴力革命到文官治国的转变,秦始皇的这个转变不成功,在他死了以后就爆发了他大儿子扶苏和小儿子胡亥之间的斗争,这背后其实是文官和武将的斗争,文官是谁呢?文官就是大家在历史上很熟悉的丞相李斯,李斯支持的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他们的对立面是武将世家蒙氏家族支持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身边的内臣赵高勾结李斯封锁的秦始皇已死的消息,然后假借秦始皇的名义给扶苏去信,责备扶苏和手握30万边防军的大将军蒙恬,命令扶苏自杀,当时这两个人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接到听到皇帝的命令,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就真的自杀了。蒙恬呢?手握30万大军的蒙恬会怎样呢?故事说到这其实就有了两个版本,一个说蒙恬是受到扶苏的牵连被捕,服毒自尽。其实可能有另一个版本,笔者觉得那个版本才更接近真相,这个蒙恬家在秦国是世代行武,从他爷爷开始就开始为秦王征战,他爷爷参加过长平之战,到蒙恬这一代人,他们几乎就是整个秦国武将的头领,其实他们家的主心骨不是蒙恬,是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毅是秦始皇的宠臣当时官拜上卿,当时的丞相李斯是文官的头,蒙毅是武官的头,我们一般对这段历史的解读,笔者心里觉得应该是不对的,你看历史咱们这个格局高一点,是不应该分好人和坏人,历史不是好人战败坏人,也不是好人战胜坏人,

历史上和生活中是一样,有的只是斗争,这不是一场坏人赵高的表演,这是李斯代表的文官和蒙毅代表的武将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他们真的也不完全都是私利,而是一个国家的走向,这种斗争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的。

但是只有靠皇权,靠皇权压制着。秦始皇一死,这种斗争就就激烈了,就升华了,在赵高的帮助下李斯战胜了蒙毅,蒙毅被杀,他的哥哥蒙恬受到蒙毅的牵连这才被迫自杀的。扶苏死了以后很久,其实蒙恬才死的。扶苏和蒙恬的死不是一件事,这一场秦国上层的争斗为以后的天下大乱埋下的伏笔。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是公元前209年,不到一年,一年以后,陈胜反、刘邦反,在他们造反的过程中,你看到过他们,他们遇到政府军的抵抗吗?有,确实有,但是,都是单独的,一个地方的,孤立的,这就是秦国,朝廷内斗的结果,整个国家的军事系统,因为中央的领导被破坏,以至于群龙无首,文官们在起义军面前是束手无策。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说朝廷里又要抵抗农民军的时候李斯必须死,这是原因,这是政治斗争,军人们现在不肯为文官政府出力。秦始皇的突然死亡,导致秦国的内部斗争的激化,在军事上出现了这种指挥官的缺位,导致国家混乱,这是秦国灭亡起义势不可挡的原因。

但是,你想当时如果人心不乱,就算没有军队,没人造反这国家也不会陷入混乱,这就是秦始皇的第二个问题,秦始皇是一个开创性的皇帝,但是一开始他说走的这条路,有一点走歪。

做皇帝,秦始皇是第一个,他叫始皇帝,开始的始,皇帝由此开始。在秦始皇帝以前,是天子,周天子,为什么天子能高高在上,其实是因为血统高贵,贵族,贵族制度,但是秦始皇废除了这种贵族制度,贵族都取消,那秦始皇不是靠血统高贵,秦始皇凭什么当皇帝,凭能力,秦国是一个把政权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朝代,我嬴政灭六国,靠什么靠武力,这个天下是谁说了算,胳膊粗,谁说了算。

这是秦国的立国之本,秦国相信强者为王,秦始皇是用暴力统一天下的,在思想上他倡导的是强者为王,这一件事实际上是大错特错,他成为以后天下人造反的理由,既然强者为王,那我要是比你更强了,所以人心乱了,秦始皇一死,死的很突然大家都没有准备,各种思想都出来了,人心本来就很乱,再加上国家又乱。

陈胜是怀有这样一颗混乱的心吗?陈胜起义的时候,大家有注意过他多大岁数吗?其实,陈胜起义时的岁数我们也说不清,因为有各种说法,但是从他当时是一个小军官或者军官助理来看,他那个时候应该是30岁,30几岁,或者不到30岁,30岁上下。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跟你说,陈胜应该是在秦国的环境下长大的。他起义的时候,秦国解放韩国已经20年,陈胜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这是经过教育的结果,秦始皇说自己是强人,我称王,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有力量,这好了,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人民,有秦始皇那样的强暴,就有陈胜的王侯将相梦,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年。

陈胜吴广只是开了一个头,这以后以他们为榜样,一下子就出来了千千万万个陈胜,秦国,此时的军事上的混乱,文官们虽然掌握了政权,但是面对这些暴徒束手无策,暴徒横行世界,王侯将相,就在今天,小编眼中的那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突然在一年多不到的时间里,整个社会,分崩离析。

公元前209年,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非常繁忙的一天,刘邦其实在这以前,在陈胜他们起义以前就已经啸聚山林,这个时候在萧何和沛县五人组其他成员的配合下,他们里应外合,杀了秦国在沛县的县令正式成为一方霸主。他们的梦就是王侯将相,刘邦为什么以后封了那么多官,甚至连没占领的城市,都封出去了,刘邦是开帽子工厂的。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大家当时的梦想,起义为什么?不是为了推翻谁是我要成为谁?

有一句话,很清楚的说明那个时代小编觉得特别准确,这句话就叫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第4个回答  2020-10-17
多数史书在谈秦朝灭亡时,都是秦的暴政。我们不可否认这是史学家对统治者的一片苦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秦代竹简出土,我们发现,也许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政治的失衡

一·地方与中央权力制约机制的缺乏

秦灭六国后,立刻就建立了郡县制,而不是汉朝那样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虽然秦朝统一了天下,但各国士族和贵族不会轻易轻易服软,即使不断杀戮也不是好办法,况且这样还会产生更多的仇恨。而中央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地方加强控制,因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逐渐失控的。

面对人数众多的旧贵族和地方豪族,秦朝无法拿出有效方法笼络他们或者中立他们,只能眼睁睁看这地方势力做大。另外,没有基层的权力代言人。秦朝没有培养起亲秦王朝的地方势力,而自己的势力触手还不能伸到各个地方,权力真空,为其他势力的发展提供的空间。此外,由于没有基层乡绅的润滑,导致矛盾便越积越大,以至于积重难返。

同时,秦朝的官制也有问题。秦朝地方政府运行的效率令人堪忧,地方缺乏防卫力量,民变频繁。秦朝民变一直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因为地方政府的低效导致了这个问题成为一个死结,政府低效的运行效率往往是中国古代亡朝灭亡的先声。我们从“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可一窥秦朝地方政府的低效和地方防卫的空虚。

二·制度原因

任何王朝,都需要培养自己的利益集团,作为中央集权的秦朝,利益集团以官僚、贵族和士大夫为主。作为缓解矛盾的方法之一——阶层流动是秦国变法的亮点之一,但到了秦朝时,国家制度已经僵化。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取消了以庄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明确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使秦的力在短期内提高,但商鞅时期明确的法律、制度因为长期不变出现的很多问题。

秦的商鞅变法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殖民,压榨。

皇帝所面对的不是具体的事,而文书,以及对文书负责的官僚系统,人在这个系统中成了一个零件。但当时的技术还不能支撑起这个庞大的帝国,所以,就有了连坐,下级犯错,上级也要被追究责任。这样,在县级的地方组织中,就有了责权分离的形态。

整个秦集权的核心是人事权和信息权。为了确保皇帝的意志能传到基层,皇帝设立郡县,但这个郡不是行政区域,而是监察区域,每个片区设立监察署,对片区内的郡县进行监察,并向中央反馈情况。

通过对出土的秦简的研究,秦对数据的管理细致到了具体的人及其生产情况。但,秦朝政府统计的这些数据是为了更好的攫取社会财富,把征服地区当作殖民地。

秦朝的兵役制度是对百姓的压榨。秦国百姓困苦,许多人除了当兵就无其他收入,这样以来,士兵只能在战场上奋不顾身杀敌,以求收入。就如杜甫所说“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秦朝的制度本制就是把国家从贵族管理的国家变成官僚国家,家人变成官吏账本上的“数目字”,从而变成资源。没有财产权,更无人权!秦的崛起,就是对百姓的压榨,这样的制度是无效率的,也是不会长久的。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是强行用国家权力抢夺社会财富,不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农家庭需要的是稳定,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民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喜欢惹事,但陈胜吴广起义说明当时农名的生存条件肯定好不到哪去。我国学者汉林就曾指出,秦朝的法律不区分情节,只要法律上有的,就依法惩处。战国时代,国家还比较小,农民的戍边时间、空间跨度较小,秦统一后,国家空前巨大,但却没有像汉朝那样有以钱代戍的制度,军事管制制度又被无限期延长。

秦朝就是一个高压国家,整个国家都是为镇压、战争而生。在这样一个高度集中的体系下,又没有有效的基层管控手段,百姓的怒火就如柴火,只需一个火星就可点着,这个人可以是陈胜,也可以是张三……

对于古代封建政权来说,促进阶层流动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办法。商鞅通过变法打破士卿世禄制,却没又继续完善选官制,但想要获得官位,就要建立军功,被举荐,当门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不可能上流到上层阶层。士族游离于政权之外,不断壮大,这些人很快就成为了一股强大政治力量。像张耳这样的人才,无法为朝廷所用,心生不满,与其他条件一作用,就成了摧毁秦帝国的旋风。

另外,皇权因为缺乏政治势力的保护,变得脆弱。明朝以前,宰相往往独当一面,有时甚至尾大不掉。宫中的内官也存在干涉朝政的现象。皇权的处境到了清朝才算是相对稳固,但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女人专政;而且,在清朝被灭之前,皇亲国戚乃至皇后专政将是新常态。

经济的转变

据有关资料,从距今1万年开始,冰川大量融化,气候显著转暖。3、4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当时的黄河两岸长满青翠的竹子。这是中国文明史载的第一个温暖期。也是尧舜禹、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奠基期。

儒家对夏商周三代赞叹、羡慕不已。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绘制的历史气温变迁图显示,三代气温高于汉、唐,文明的发展也高于汉唐。

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气温开始下降。史籍记载,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农作物受损严重,周朝的经济开始凋敝,国力衰退。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第二个温暖期。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那时山东冬季经常无冰,齐鲁地区可一年两熟,并多见竹子、梅树一类的亚热带植物。

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100年,从战国初期一直到西汉,挪威雪线显示世界气温迅速下降,这在竺可桢的气候变迁图上有明确记载。

在周王灭商时,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周联军里还包括众多的部落,邦国。从参战认数可知,双方储备的粮食不多,欧洲的罗马帝国最多也只能集结10来万人,也是粮食储备问题。我们可以知道,在平原地区,中欧的经济结构是相识的——农牧混合型。这种结构虽然称不上稳定,但它既没有游牧式的极不稳定,也没有农耕式的保守,可塑性极强,这是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

当气候适宜时,我国是可以发展成西欧那样的近代社会,但随着气候改变,中国不再适合农牧混合经济,社会从消耗资源型进入到消耗劳力型,大量耕地养活了当前人口,却也使人口膨胀,大约至公元前8~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候又渐渐转暖,耕地产出更多粮食,人口也就更多,当气候又转冷时,粮食问题就逐渐变为国与国的矛盾。在加上技术的发展,让中国不能在维持庄园式生产,转而变成家庭式小生产,这就是井田制崩坏,土地私有制开始的内在因素,也是战乱的来源,更是中央集权的开端。

小农经济有天然的封闭性,它是脆弱的,需要防止被外界干扰,因此需要封闭。物理学也可以运用到经济学当中,在绝热过程中,熵是不断增加的,效率也在不断降低。这就是封闭的中国不断用人力来提高农业产出比,结果却是内卷化的原因。而脆弱的农业需要有强有力政权的保护,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内在需求。历史往往是由一个个偶然构成的,虽然是偶然,可它却像高斯分布一样往一个方向运动,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与世界的根源所在,在当时却好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好办法。

秦在统一后立刻就实行一刀切货币政策,更是其灭亡的催化剂。

对于经济发达的魏、韩、齐三国来说,新发行的货币替代原本高价值的货币,购买力降低,对这三国地区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会加剧财富分配的不均匀。权贵是这场洗劫的受益者,那些有钱的人的财富会缩水,穷人则更穷。秦国对其他国家殖民式的掠夺导致当地货币储量不足,购买力降低,经济萧条,那些像楚国这种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更不用说了。所以在秦统一后不久,楚地就爆发大规模叛乱,也就不足为奇。

秦的制度不比其他制度好到哪里,它的根源是秦地落后的经济,可这套制度带来的内卷有目共睹,并深刻影响了后续的朝代,而各朝也都不可避免的也发生内卷,重复历史的轮回。

秦朝作为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深刻影响了中国了历史,不管它是好是坏,每个人都有责任把一个真实的历史展现在每个人面前。当然,秦朝本身的民族政策和族群对立就很严重,在这就不细说了。

以上文章资料来自史书,考古学新闻、论文。一些思想来自陈平教授的《代谢增长论》。文章如有错误请谅解,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