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蒙-吉黑造山带(南部)

如题所述

以松辽盆地(古生代的中间地块)为界,可划分为兴蒙褶皱系与吉黑褶皱系(图3—8)。

图3—8 华北陆块北缘及邻区构造区带划分略图

(据崔盛芹等,2000)

1—太古宙—古元古代陆块;2—古元古代活动带;3—中元古代拗拉槽;4—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5—中间地块;6—加里东褶皱带;7—海西早期褶皱带;8—海西晚期褶皱带;9—蛇绿岩;10—松辽断陷盆地;11—二连断陷盆地;12—下辽河-华北裂谷盆地;13—汾渭(北段)、呼包裂谷盆地;14—华北陆块北界(断裂带);15—深断裂带;16—区域性断裂带

(一)兴蒙褶皱系(南部)

中朝陆块以北的兴蒙构造带新元古代及古生代位于古亚洲洋(或古蒙古洋)的陆缘地带,经过加里东期及海西或海西—印支期构造运动形成褶皱系。

兴蒙褶皱系南部范围内,可划分为五个次级褶皱带,自南向北依次为:

1.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褶皱带

位于华北陆块北缘岩石圈断裂带中段之北,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深断裂带之南(图38:

)。

2.苏尼特右旗-林西海西晚期褶皱带

位于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深断裂带之北与爱力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之间(图3—8:

)。

3.爱力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

为一介于南、北两侧海西晚期褶皱带之间的中间地块,沿这一构造带断续出露前寒武纪的浅变质岩及火山岩(图3-8:

)。

4.苏尼特左旗-西乌珠穆沁旗海西晚期褶皱带

位于爱力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之北,二连贺根山深断裂之南(图3-8:

。沿该带,尤其是其北侧的深断裂带数处分布有蛇绿岩残片,以贺根山地区发育最好,根据其中放射虫化石及有关同位素年龄定为晚泥盆世。一般多认为中朝陆块与西伯利亚(或中蒙古)陆块沿此构造带或其南侧的二连-贺根山深断裂带相互对接。

5.东乌珠穆沁旗海西早期褶皱带

位于二连贺根山深断裂带之北(图3-8:

)。该带之南与二连贺根山深断裂带之间的狭长地带,岛弧型火山岩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延续到早二叠世早期,地槽历史结束较晚,因此还可单独划出一条东乌珠穆沁旗南海西晚期褶皱带。

(二)吉黑褶皱系(南部)

吉黑褶皱系位于松辽盆地东缘断裂带以东,华北陆块北缘断裂带东段以北,为包括吉中、延边地区在内的古生代褶皱带。这里对本区的构造区带作如下划分。

1.放牛沟-辽源加里东褶皱带

包括自松辽盆地东缘断裂带与伊通-舒兰断裂带之间尖长的“条垒”地带(图3-8:

),和华北陆块北缘断裂带铁岭-海龙段以北的辽源地区。

2.夹皮沟-茂山北侧加里东褶皱带

位于华北陆块北缘断裂带东北端的夹皮沟—茂山一线之北(图3-8:

),呈近NWW向条带状,出露有震旦纪晚期—早寒武世青龙村群下部,为一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建造,也受到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与西保安组近似,并被加里东期花岗岩侵入。

3.吉中海西晚期-印支褶皱带

位于伊通舒兰断裂带以东,敦密断裂带以西的吉林中部地区(图3-8:

),古生代地层发育较全。就褶皱变动而言,本区石炭—二叠系内部未发生过褶皱变动。早三叠世的卢家屯组与上二叠统顶部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发生在上三叠统大酱缸组含煤磨拉石建造之下,说明本区的印支期与海西晚期构造运动之间存在着继承性关系。

4.延边海西晚期-印支褶皱带

位于敦密断裂以东的延边地区(图3-8:

)。石炭—二叠系在延吉及其以东地区分布较广,石炭系为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下二叠统主要为浅海相沉积岩及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上二叠统开山屯组具似陆相磨拉石建造性质。但石炭—二叠系内部未发生过褶皱变形,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发生在上三叠统大兴沟组(火山岩为主,夹有碎屑岩及薄煤层)之下,因而本区海西晚期到印支期的构造变动属继承性的发展过程。

(三)松辽盆地(南部)

位于大兴安岭东缘断裂带与松辽盆地东缘断裂带之间。长期以来,对其基底时代与性质存在着是海西期褶皱基底,还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不同认识。从松辽盆地具有较强的卫星磁异常特征来看,可能属于前寒武纪基底。

在对兴蒙-吉黑褶皱带进行古生代的古构造分析时,可将当时的这一地区视为中间地块性质,到中生代晚期以来发展成断陷-坳陷型裂谷盆地。本单元在前侏罗纪基底之上,到中、晚侏罗世开始发育一批NE—NNE向孤立的断陷盆地,直到早白垩世中期的泉头组时期才形成统一的大型内陆湖盆,接受巨厚沉积,如下白垩统在大庆以西可达6000余米。自晚白垩世到新生代初期湖盆逐渐萎缩,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依据松辽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可将其划分为NNE向的三个带:东部隆起带、中央断陷带、西部斜坡(断阶)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