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几个可以提的问题?

如题所述

第一,他的历史功绩:在太平天国爆发时,他是朝廷二品官员,历任兵部左侍郎(副国防部长)和工部左侍郎等。1864年7月,他率领的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即南京)。所以,对于剿灭太平天国,他的功绩是第一。因此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这是他最大的历史功绩。简单的说,他灭了太平天国。
第二,他的谥号是 文正。这个谥号比较高,但也不是唯一的。整个清代,得到这个谥号的总共有8人。
第三,他与李鸿章的关系。李鸿章是他的后辈,李鸿章是他的学生。李鸿章的父亲与曾国藩是同科进士,类似于同学情谊。李鸿章的兄弟李翰章,也曾在曾国藩手下任职。太平天国兴起时,李鸿章仕途不如意,正是哥哥让他投奔曾国藩,李鸿章就成为曾国藩手下最重要的幕僚之一。后来,曾国藩让李鸿章回安徽老家组织淮军来抵抗太平天国。这也是后来李鸿章能崛起的关键。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高升到直隶总督(相当于首都市长),但不久,爆发了”天津教案“(1870),曾国藩也处理得不好,洋人、朝廷和民众都不满意,因此被贬官,改任两江总督(南京,相当于副首都市长)。次年就因病去世。
天津教案时,李鸿章担任湖广总督,曾国藩被贬官,李鸿章就接替了老师的位子。然后李鸿章接着处理“天津教案”,因为李鸿章手段圆润,调解各方,终令各方满意,颇受洋人和朝廷的注意,因此李鸿章官运从此一飞冲天。后来,李鸿章又兼任了北洋大臣,主管与外国通商外交事务,同时又主管清廷最大的军队——北洋军(北洋水师),同时又兼任首都市长,因此李鸿章的官职,相当于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阁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长达25年。李鸿章的官运,远超他的老师曾国藩。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引咎辞职,才终止了他的官运。但不久,朝廷又缺乏各国都认可的外交人才,不得不找他出来与各国斡旋,因此后来的莘丑条约,还是让他当全权代表去签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7
道光提出了第一问题:“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曾国藩不假思索,回奏道光帝:“学生以为,做官的第一要义无非就是个‘廉’字。”道光先是一愣,然后又问:“持平公允难道就不重要吗?比如断案不持平,不公允,怎么能服人?朕交办的事如何能办好呢?”

曾国藩又答道:“皇上教训的是,但学生认为,官员不廉无以持平,更难谈公允。请皇上明鉴。”道光帝接着又问:“曾国藩啊,你到地方去做知县,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曾国藩略一思索,回答:“开民智与清诉讼,当是重中之重。”道光帝却不以为然,笑着说:“放着钱粮不管倒要开民智,你说说,如何开民智呢?

曾国藩答:“皇上圣明,开民智是为了让百姓懂法守法,民智不开,百姓势必愚昧,地方上的治安断难良好。而钱粮都是有记载有数字的东西,早晚清理效果应该都一样。”道光帝反问:“照你所说,百姓知法才能守法。那乾隆朝和珅位至宰辅,参与制定了许多法令,可他依然犯法,这也如何解释呢?”

听道光帝这么一问,曾国藩浑身打颤,直冒冷汗,思索后回答:“皇上圣明,犯官和珅知法但目中无法,眼里只有银子。官员不廉已是犯了王法,从古至今,官员堕落皆从贪始!”

一番对话下来后,道光帝对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庶吉士另眼相看,他对曾国藩非常满意,最后在他的履历上批复道:“面相不雅,答对却明白,能大用。”随后,曾国藩在殿外等候了一段时间,吏部堂官退出殿后,向他宣布了上谕:“庶吉士曾国藩即日起授翰林院检讨。”上谕一下,曾国藩转眼之间成了实缺的从七品官员,这也是他日后迈向帝国中枢最关键的一步。

假如道光帝不能慧眼识人,那么曾国藩极有可能被放外为知县,如此一来,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十年九迁,成为正二品的朝廷大员。当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也就没有资格担任团练大臣,更别说是挽救江山,中兴清室了。
第2个回答  2022-03-16
曾国藩不听劝进,不当皇帝,固然有受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影响,但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是不敢当这个皇帝:

首先,曾国藩深知清政府对于洋人的欺凌,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都软弱无能。但对汉官的防控却老谋深算,有的是办法。当时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虽占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之间,这分明是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备。

第二,浙江的左宗棠,江西的沈葆桢因劝进不成,已与曾国藩离心离德,被清政府拉了过去,成为湘军背后的两把利刃。

第三,湘军号称30万,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10余万,其中李鸿章虽由曾国藩一手扶植,但到了关键时刻,不一定会像曾国荃、彭玉麟、鲍超那样对其死心塌地,甚至很有可能站到清廷一边。

第四,湘军经过长期征战,已不复当年朝气,军纪腐败甚至超过当年绿营。靠这支名声早已败坏的军队争夺天下,天下人谁会跟从。

第五,即使曾国藩黄袍加身,恐怕也会演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故事。其弟曾国荃倔强狠毒,野心勃勃,胜过赵光义多倍。他能带头劝进,把黄袍加在曾国藩身上,也会随时夺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不定落骂名的是曾国藩,得实惠的是曾国荃。

正因为以上原因,曾国藩才不敢听从劝进,去当皇帝。也正因为以上原因,他才采取措施,自削兵权、利权、稍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试想当年曾国藩如听从劝进,打起驱除满清,兴复汉家天下的义旗,历史将会怎样改写。但历史就是历史,由不得现代人去假设,曾国藩最终也只能做一个对得起清朝的忠臣,让现代人去骂他为阻挡历史前进的千古罪人。
第3个回答  2022-03-19
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作为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从清末开始,曾国藩生前最看重的名声已经“毁誉参半”。从民国章太炎所称的“民贼”,到解放后范文澜所说的“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曾国藩顶着这些帽子进入历史。新中国建立后,老一代史学家在“曾国藩是刽子手还是近代化先驱”这个命题上,耗费了不少心思。

  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为什么一个人会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但是他也杀人无数,且他杀人最理直气壮的理由,恰恰随着旧制度的覆灭遭到了最彻底的否定。
第4个回答  2022-03-19
历史人物的格局,可以分为人生格局、事业格局和思想格局三个方面。曾国藩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时间,不过二十几年,但是他对晚清、民国以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很大。他的人生成为几代人的楷模;他的事业改变当时,影响后世;他的思想和方法,讨论延续至今。这个格局,不可以说不远大。不同寻常的是,他的读书生涯、知识求索与他的磨砺人生、事业开拓一直同步互动,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清政府对他的盖棺定论有8个字,“学有来源,器成远大。”讲得就是学问与格局的关系。器,就是格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