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创作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李清照平生词作的风格,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靖康之难(钦宗靖康二年,1127)为分界线,这时候她44岁,开始流离逃亡的生活,承受深沉的国难家愁,多年收藏的古物典籍、碑帖字画,在战乱中散失。不久(南宋高宗建炎三年,46岁)丈夫赵明诚病逝,她怀着孤寂悲哀的心情,辗转漂泊,尝尽了流离之苦,不胜故国之思,加上疾病缠身,冤狱缠讼,以一个弱女子,承担了人生重重的苦难,遍尝到人世的种种辛酸,在历尽颠沛愁苦之中,她将深切的哀吟化为凄美的词章,留给后人永恒的追念。

  1、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及特点:以清新,秀丽、婉转的格调抒写真挚情。 回顾李清照的一生,前期生活舒适,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闲适之情、爱恋之情,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词作以朴实无华,清丽灵秀的词句,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描绘出了她活泼的少女情怀,温馨的初恋生活,以欢乐为基调。

  2、以凄怆深沉,苍凉悲楚的风格多写是离别之情、相思之情、怀旧之情,以愁苦为基调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次年复来,掳去赵佶父子,赵构出逃商邱,组成南宋政权,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令人失望。对此,李清照颇多抨击。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送走明诚后,李清照难以面对亲人远去的现实,与自己最爱的亲人离别,令李清照彻夜难眠,愁苦的滋味开始侵袭她的心绪。随着明诚离家日子的延长,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此时此刻,花开花落,四季更迭,秋风春雨,都会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动,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如抒发相思之情的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一出,好评如潮,称为“压倒须眉”之作。“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两度否定,不将正确答案揭出,让读者去揣摩。细心的读者,会循着上文“离怀别苦”的句子,而知道她说的不外离情相思,造句新颖别致,饶有余味。《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正集》评曰:“顺说出妙。瘦为甚的,尤妙。”《草堂诗余隽》也说:“写出一种离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下片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愁”,引流水作证,证明自己的相思,同样细腻而含蓄地写出婉转曲折的词意,显得丝丝入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8
主要以南渡为分界点(也有人以赵明诚的病逝为分界点)。
其实我觉得把易安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更容易说明问题:结婚前、结婚后、赵明诚病逝后,因为婚姻生活的变化更能说明词创作风格的变化。
前期主要以表现少女天真和对美好事物、生活的热爱为主,如《如梦令》二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瘦。
中期词主要以表现幸福的婚姻生活和对丈夫的思念为主,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
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第2个回答  2010-07-23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 《声声慢》
第3个回答  2010-07-23
前期的多是一些快乐的,因为那时日子过的很好,但是后来历经变动,她的丈夫也死了,所以一下就变得低沉了,很明显的分界线,有点像三毛那种,一个大的变动之后,作品表达的完全变了~
就这样,没表达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