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机理及其意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1、睡眠的意义

睡眠的定义是: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的环境可相对地不作出反应。通过睡眠,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后能够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睡眠是最自然的休息方式。 通过睡眠将日间机体受到的损伤、消耗、过度劳累等情况得到补充和修复,使其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睡眠对于维持人类的健康,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十分重要。

2.睡眠原理与分期

(1)睡眠原理:睡眠由睡眠中枢控制。睡眠中枢位于脑干尾端,发出的传导冲动作用于大脑皮质,与控制觉醒状态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统的作用相制约,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2)睡眠的分期与各阶段变化:

1)睡眠的分期:①慢波睡眠:分为I、Ⅱ、Ⅲ、IV 4个时期;②快波睡眠或称异相睡眠或称快速眼球运动,即REM睡眠

2)各期的表现:①第I时相:即过渡期,是人睡最浅的一期,容易被唤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②第Ⅱ时相:睡眠逐渐加深,但易被唤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体温、血压下降。③第Ⅲ时相:即熟睡期,难以唤醒。肌肉完全松弛,呼吸均匀,心跳缓慢,体温、血压下降。④第IV时相:即深睡期,极难唤醒。全身松弛,无任何活动,体温、脉搏继续下降,呼吸缓慢均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4

睡眠的机理:睡眠由睡眠中枢控制。睡眠中枢位于脑干尾端,发出的传导冲动作用于大脑皮质,与控制觉醒状态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统的作用相制约,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睡眠各期的表现:

①第I时相:即过渡期,是人睡最浅的一期,容易被唤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

②第Ⅱ时相:睡眠逐渐加深,但易被唤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体温、血压下降。

③第Ⅲ时相:即熟睡期,难以唤醒。肌肉完全松弛,呼吸均匀,心跳缓慢,体温、血压下降。

④第IV时相:即深睡期,极难唤醒。全身松弛,无任何活动,体温、脉搏继续下降,呼吸缓慢均匀。

睡眠的意义是: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的环境可相对地不作出反应。通过睡眠,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后能够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睡眠是最自然的休息方式。 通过睡眠将日间机体受到的损伤、消耗、过度劳累等情况得到补充和修复,使其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睡眠对于维持人类的健康,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十分重要。

第2个回答  2021-12-04

1、睡眠的意义

睡眠的定义是: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的环境可相对地不作出反应。通过睡眠,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后能够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睡眠是最自然的休息方式。 通过睡眠将日间机体受到的损伤、消耗、过度劳累等情况得到补充和修复,使其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睡眠对于维持人类的健康,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十分重要。

2.睡眠原理与分期

(1)睡眠原理:睡眠由睡眠中枢控制。睡眠中枢位于脑干尾端,发出的传导冲动作用于大脑皮质,与控制觉醒状态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统的作用相制约,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2)睡眠的分期与各阶段变化:

1)睡眠的分期:①慢波睡眠:分为I、Ⅱ、Ⅲ、IV 4个时期;②快波睡眠或称异相睡眠或称快速眼球运动,即REM睡眠。

2)各期的表现:①第I时相:即过渡期,是人睡最浅的一期,容易被唤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②第Ⅱ时相:睡眠逐渐加深,但易被唤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体温、血压下降。③第Ⅲ时相:即熟睡期,难以唤醒。肌肉完全松弛,呼吸均匀,心跳缓慢,体温、血压下降。④第IV时相:即深睡期,极难唤醒。全身松弛,无任何活动,体温、脉搏继续下降,呼吸缓慢均匀。

第3个回答  2021-12-04
睡眠的神经机理很复杂,包括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下丘脑-视交叉区、前脑基底部、额叶底部和眶部等多个部位的参与,很多神经递质参与了睡眠过程,如5-羟色胺(5-HT)对促进睡眠起重要作用,去甲肾上腺素(NA)可增加觉醒次数和减少REM睡眠,乙酰胆碱则与REM的发生相关,褪黑素可以调节机体的昼夜节律等。
由于大脑的功能活动而引起的动物生理学活动情况底下,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中,睡眠都是普遍存在的,睡眠是一种持续性的、可逆的,并伴随着反应能力减弱和主动行为消失的行为状态。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其中1/4的睡眠时间都是出于活跃做梦的状态。睡眠与觉醒是中枢特定结构主动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活动状态实际上是由脑深部的神经元群(脑神经核)控制的。这些神经元就像开关与调谐器,调控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调控着感觉信息流向大脑皮层的传输。
第4个回答  2021-12-04
睡眠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生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正常人脑的活动,和所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一样,始终处在觉醒和睡眠两者交替出现的状态。这种交替是生物节律现象之一。觉醒时,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并能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应。睡眠时则相反,机体对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肌张力下降,反射阈增高,虽然还保持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可是一切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逻辑思维等活动均不能进行,而仅保留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例如,鼠叫可唤醒沉睡的猫;乳儿哭声易惊醒乳母等。除了周期性这一特征外,睡眠还有可逆性和自发性。前者指睡眠状态能被外界或体内的较强刺激所唤醒;后者则表示睡眠的发生是内源性的,尽管它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和一些化学因素的影响。以上3个特征有助于区别睡眠和其他睡眠样状态,如冬眠主要由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引起,昏迷和昏睡则表现为睡眠状态的不可逆性。催眠是由暗示所诱导的睡眠样状态,被催眠者的意识并未丧失,但其行为受催眠者的暗示所支配。有人研究,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地出现梦,并伴有独特的生理表征,有人认为梦是独立于觉醒和睡眠之外的第3种状态。其实这3种状态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如长时间觉醒会导致“补偿性”睡眠和梦的增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