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之下,农村义务教育何去何从?

如题所述

双减政策确实好,一定要长期坚持实施,作为在农村一线工作近三十年的老教师,我坚定支持“双减政策”。首先,双减政策彻底颠覆了唯分数论,拿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与差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观,让素质教育真正走上阳光大道。素质教育提倡三十多年了,特别是在农村,根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几乎所有的学校还是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升学率占主流。“双减”政策的实施和各级有力监督,学生变得阳光、向上、活力朝气,不再被分数和无休止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其次,家长的负担确实得到了减轻。再没有以前的各种签字、签批、甚至陪抄代抄作业的现象发生,加上五项管理的实施,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规律了,家长的反响也好了许多。再次,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好了。课后延时服务的多样化,学生课余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没有了作业压力,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时间也比以前多了,加上心理健康咨询、篮球队、足球队等等课后延时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体质明显比以前好多了。据报道,双减政策实施一个学期以来,学生的近视率保持平稳,也说明孩子们越来越健康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7
“双减”背景下,农村各校纷纷动起来,把劳动育人推向育人高潮:有的学校把不毛之地开辟成菜地;有的学校租赁附近田地;有的学校因地制宜重新规划,整出新基地。劳动实践基地以菜地为主场,菜地管理形式多样:有“包产到户”、有“联产责任制”。劳动实践基地,最不乏的是技术指导,什么节气下什么种?什么蔬菜适合什么土壤?什么菜苗喜阴什么菜喜阳?种植瓜果蔬菜的学问正在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热播。在高兴小学劳动基地随时可见劳动的身影:松土、下种、遮土、开窝、插苗、施肥、浇水。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特色,用剪纸艺术激活童趣。学校老师们把剪刀、纸张、刻刀带进课堂,随着“咔嚓、咔嚓”清脆的声音,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相继问世。一二年级的学生剪出的红五星红光闪闪;二三年级同学剪出的“福”字楚楚动人;高年级同学剪出的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个性鲜明活灵活现。把剪纸引进课堂,乡村儿童们进入“剪纸世界”,通过剪刻让他们的手指动起来,激活创造力,领略剪纸刀味纸感的乐趣和应用设计的妙趣,“剪”出一个童话校园。
第2个回答  2022-08-25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负担,遏制“剧场效应”的蔓延和恶化,扭转短视化、功利性的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但要减的是负担,而不是教学质量,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农村孩子学足学好,尤其值得重视起来。

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人数占比近2/3。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在校生1.54亿人,其中城市在校生5770.9万人(小学3964.1万人,初中1806.8万人),农村在校生9629.1万人(小学6597.1万人,初中3020.3万人)。从数据上来看,要提升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农村是绕不开的大头。

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水平本身较弱。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间教师素质差距逐渐缩小。但由于起点较低,进展缓慢,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是突出短板,乡村学校依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亟待增加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如何保障,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课题。

需要从整体框架上优化教育布局,将财政、设备和教师等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推进城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3个回答  2022-08-26
双减政策虽然颁布了,但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仍然没有改变,教育只有打破成绩这个唯一评判标准才能真正意义上解除孩子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可能。双减政策的本质是什么双减政策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第4个回答  2022-08-17
农村的义务教育应该不会改变的,也会有所减负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