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的通假字是什么?

如题所述

劝学》中的通假字是: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2、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