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力量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人的本质力量是什么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可以是一个三层次的系统: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常精神能力、话语能力的总和.而美就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显现,美也反过来作用于人,使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力量的本质或定义?
力者,显然是人类自身行为中所发现的一种状况,动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力的表现。

量者,是对比上面“力”相较而言的一种比较,以判断出两“力”之间的大或小问题。

所以力量,既力的强度在思维中的广泛概念。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什么?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祁志祥目前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文学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文学是人学。而美学中又有一个流行定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讨论文艺学中人性的表现,探索美学中的本质,不弄清人性、人的本质是根本不行的。在一些文学、美学的论争中,祁志祥发现有什么样的人学观、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观、美学观。人的本质是讨论文学、美学本体论的前提和元范畴。因此,祁志祥在研究文艺、美学本体论时一直关注人学问题,这也是祁志祥文艺美学研究的逻辑延伸。在解释“人学”、“人性”、“人的本质”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上,祁志祥说,“人性”、“人的本质”都是“人学”的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的部分。“人学”通常是指人性论及其相关部分,包括人生观、人治观、人类社会理想论。其中,人性论是核心,人生观、人治观、人类社会理想论是其现实运用。人性论主要回答人是什么,人生观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人怎么活得像个“人”和人的行为准则,人治论包括“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自治”论追求的是保存善性、去除恶性,“他治”论讲究“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类社会理想论则把符合人性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视为理想社会。祁志祥认为《中国人学史》一书的学术创新就在于对中国人学思想古今演变历史规律和时代特色的总体把握,这是对思想资料的反复沉潜玩味中提炼出来的。先秦人学多元而务实,两 *** 学既有所拓展,又走向悖谬,六朝人学继续增益与深化,唐宋至明初的人学在前行中复古,中明至鸦片战争时期的人学走向反叛和启蒙,近代人学在借鉴西学中反叛传统,现代人学交织著启蒙与救亡合一与分裂的双重变奏,当代人学从人的失落走向人的回归。此外书中的论述打破了过去的思想史按年代顺序罗列述评对象的结构框架,将每一历史阶段的述评对象按学派属性和思想属性归类,如先秦分“儒家的人学”、“法家的人学”、“道家的人学”,两汉六朝增设了“道教的人学”、“佛家的人学”等,同时在个案研究方面也注重出新。马克思的说法是:人的感觉对象(指表象,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名作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最早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实践论美学”的学者们通常会笼统的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马克思在文中是不太认可这种研究方法的,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像化并不是都会产生美,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一、人的本质的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恩格斯曾在他的作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认同其他动物的最后本质的区别……还是劳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劳动。这里的劳动是现实中具体的,是人类掌握制造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以及努力改造客观存在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随后,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切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了人的本质以及本质力量的涵义和特征。恩格斯从自然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主体,这是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既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也不是费尔巴哈口中的抽象物,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所说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所以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创造活力。

那么,美与人的这种本质与劳动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给予了回答:“劳动创造了美”。美存在于人和动物产生区别的生产劳动中,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历史积淀于人的意识中的生产活动的本质。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原始的关系,劳动是一切进步的根源,劳动的日新月异促使交往和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在日积月累的劳动实践中,猿进化为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在人的智力情感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劳动又创造了美和艺术。这样,劳动不仅给人打上了最本质的烙印,而且也给劳动的创造物打上了美的印记。由此可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社会美

下面,我们从美的各个领域中进一步说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首先表现在社会历史动态的趋势上,即在人类文明成长进程中,群体或个体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那种群体或个体改造大自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有一种人类相信自我,持之以恒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希望。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的“不吃嗟来之食”塑造了高傲的知识分子形象。“万里黄河路,到中条,重峦走峭,狂涛飞雾,画角连营排铁阵,猎猎旌旗漫舞”彰显了抗日大军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的气势,都反映了一种社会的美。其次,表现在积淀着人类历史文化意识的静态劳动成果或产品痕迹中。商周时期的铜器,无不充斥着狰狞,但它也是美的,因为在它们的身上凝聚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秋天田野黄灿灿的的麦子让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蜿蜒盘曲的万里长城让我们感到自豪,雄伟高大的长江大桥让我们感到震惊,精美绝伦的现代建筑让我们感到美好,因为在它们身上凝聚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飞进,在它们的身上体现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先进因素,也同样体现出一种社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也创造了大量精美的产品,但是他们属于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他们所创造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统治阶级拥有。劳动活动虽然还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但是对于劳动的主体——劳动者来说却是不自由的,这样的劳动就失去了成为劳动者的审美对象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