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国学经典和课外积累交替写,每篇最下面一个四字成语造句。怎么写?

如题所述

“国学经典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影响的研究”课题主要阶段性成果

自2013年以来,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国学经典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影响的研究”的科研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开发诗歌积累、背诵、运用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淀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一、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1 开发1-6年级“素读经典教材 传承中华礼仪”校本教材。
2探索“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礼仪”课题开展的有效策略。
3通过课题的研究,及时总结小学生诵读经典的有效方法。
4推动学生积累的诗词佳句运用到口头语言与书面表达中去。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古诗词的能力。
6鼓励学生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仿写古文,创作诗、词、童谣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一)编写国学经典系列礼仪校本教材。
经过诵读实践和研究,经过学校课题实验小组的努力,我们编写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能够激发孩子们读书兴趣的国学启蒙校本教材“素读经典,传承礼仪”(1—6年级读本)教材中的古诗文短小精炼,通俗易懂,小故事生动凝炼,深受师生的喜爱。它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读书视野,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还将德育、智育和美育有机的融于一体。整套教材的编排继承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生成、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健康人格的塑造都起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课外诗词进行补充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对各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诗词进行补充:
我们还引导孩子大量通读中外名著、当代校园小说,如《草房子》《青铜葵花》《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底两万里》、(三)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多维并举,内外结合。
多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而是与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
三、研究成果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
(二)国学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影响
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老师和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常常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老师和家长也为此惊喜不已,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国学素养得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课题研究成效明显,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