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如题所述

思想深度与年龄没特别直接的关系,更多是由成长环境、生活阅历、教育程度等因素造就。作为记者我们经常要接触各行各业、各年龄层的受访者,阅人无数的好处是经常会被年轻有为、思想深刻的人激励,也会被耄耋之年、思想单纯的人感染。两个月前我为自己要撰写的系列稿约见了一位最早期的深港跨境学童,不得不提她就是我在知乎上发现并联系的(没准儿可以看到我夸她哦),短短一小时下午茶时间里,她不仅与我分享了近20年跨境学童的生活、学习状态变化,还阐述了自己对于非法占中、政治局势、陆港矛盾、教育体制等超出我预期的内容,而且不得不说很多想法都极具启发性,后期有时间我会写成专栏文章与大家分享。后来我问她为什么才18岁就想了这么多,她说因为像自己一样的数万名跨境学童是香港和内地未来的重要桥梁,马上面临高考的她希望能够就读历史系,不仅可以帮助更多两地居民增进了解和认同,而且历史系出身也更容易考取香港政务官,她希望能够自立门户远离原生家庭,于是就跟我讲了父母离异、家庭教育缺失等成长经历,听到这里时我就完全没有质疑了,于是鼓励她坚持思考和努力,实现自己的大理想和小心愿。2、增进思想深度的另一种方式,是主动请教比自己阅历丰富、涵养高深、背景迥异的“过来人”,他们的经验总是能让我们少走弯路少跌跤,而且针对问题的分析能对我们产生启发和互补。当然这里并不一定必须是得多么德高望重、身份显赫的人,茶水间阿姨和的士司机也可以弥补我们的思想盲点,譬如公司食堂大厨就是我的朋友,他经常会在晚饭遇到时给我加一两道师傅们的私房菜,然后聊聊他闲暇在食堂电视上看新闻的感想,通过这种攀谈就可以把握到第一手普通观众的关注取向,从而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做到更接地气,而下午四点半在二楼厕所洗工作服的保洁阿姐,则教会了我很多广东话里的有趣俚语。如果可以的话,每个月都找几个行业外人士沟通交流,形式可以是吃饭、听课、网聊等等,说说自己的困惑,听听他们的意见,汲取所需的营养。譬如近一年来我约见了几位新媒体领域的大牛,他们做的内容其实五花八门,涉及育儿、金融、美妆、游戏等等,但每次对谈都让我获得满满启发。而上周因为采访我有幸免费听了马云和林郑月娥的创业对谈(据说门票最低一千港币),其中马云说了一句话,我不仅剪进了新闻片,还贴在了家里冰箱门上:"Don't wait for everything is ready,when everything is ready,you have no opportunity."这句话不仅对我当下面临的选择有鼓舞作用,还会成为我未来的一项行为准则。所以你看,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为我们的思想扩容。3、最后想要说的是我个人比较反感的一类“思想深刻”,那就是“故作高深的年轻人”,通俗点儿说就是“装逼星人”。如果只是为了追追小女生可能也无可厚非,怕只怕是装逼成瘾,觉得自己就是思想境界高深莫测,到哪儿都要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不仅会招人嫌弃,还会丧失青春该有的活力,更重要是没有了虚心求教的姿态。这里我想要吐槽香港的某些学生运动领袖,当然他们当中也不乏有理想抱负和真才实学的,但有些确实是(此处省略一万字),记得当时报道某三位学生领袖被判刑的时候,黄姓男子的母亲大人对他的寄语只有一句:“进监狱也别忘记读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1

正是因为他们年轻。只有不被生活琐事所困扰,一个人才会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那些大人们不常思考的事情。而年轻人们大多不需要盘算家庭的日常开支,不需要操劳孩子的成长与学业,也不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所以,他们才能看那些思想深刻却无实际利益的书,想那些复杂却又并不需要解答的问题。当年轻人渐渐成长,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负担时,他们从前的思想成果便会不可避免地随之淡去。直到有一天,他们会忘记自己年轻时曾有过的思考。那时,他们便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01

潜水员是否合格,不在于能否下潜到深海的底部,而在于能否安全浮上来继续享受头顶的阳光。深刻是否到位,不在于能否下潜到知识和灵魂的末梢,而在于能否安全浮上来继续拥抱眼前的生活。不到位的深刻,就如同浮不上来的潜水员,都是极端危险的事故,因此我们不该迫不及待地为一些年轻人贴上深刻的标签,最好停下来问一下我们所贴的深刻,是针对他们的下潜,还是针对他们的上浮?最好停下来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真有能力浮上来,是不是浮上来后真能继续拥抱眼前的生活?一个真正合格的潜水员下潜时永远在规划上浮,一个真正深刻的年轻人探究时永远在联系现实。他们永远都是极少数,原因很简单:唯有最谨慎的人,才有资格挑战最深邃的海洋——无论是物质意义上的,还是精神意义上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