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和特点

如题所述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规划引导、政策调控、法律规范、信息导向和行政干预五个方面。
1)规划(计划)引导。
国家规划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性计划不同,它以宏观经济为主要对象,主要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和重大问题,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强调规划总体上的指导性,对企业不再具有行政约束力。它是整个宏观调控机制的中枢和核心。
2)政策调控。
经济政策既是宏观调控的依据,也是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影响投资的最主要政策。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遵循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原则。
3)法律规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规则需要法制化。法律规范是宏观调控的法律依据。法律作为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的手段,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信息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引导各类经济主体行为的主要因素,往往对经济主体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及时而准确的信息无论是对实施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对被调控的各类经济主体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建立向全社会公开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做好经济预测和预警工作,加强信息引导。
5)行政干预。
行政干预是政府机构运用行政权力对市场、企业和有关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超经济行政强制。行政干预是宏观调控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干预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但必须保留必要的行政干预。运用行政干预手段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
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
1)按政府是否借用市场的力量划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直接调控企业等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直接配置资源。间接调控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预各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和制定规划、发布信息以及法律手段,来引导和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决策和经营的方向,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就是说,间接调控是政府通过间接方式来实现的宏观调控。
2)按调控的目标划分为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
总量调控是旨在谋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调控;结构调控是谋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结构协调的调控。
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结构协调是总量平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总量平衡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而总量平衡又是结构在动态中协调的条件,在总量平衡前提下,市场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新的结构协调。因此,总量调控必须与结构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不断协调结构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总量基本的平衡。
3)按市场的平衡关系划分为供给调控和需求调控。
从供给方面进行的调控称为供给调控,从需求方面进行的调控称为需求调控。一般来说,它们都是从经济总量入手进行的,所以被视为总量调控的手段。如果从产业、行业或产品供需方面进行调控,它们又是结构调控的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8
主要手段包括:计划、法规、政策。
常用的调控手段有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量的政策手段。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今年以来表现得尤为突出。今年一季度,有13个省区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30%,其中6个地区超过50%,最高的达到115%;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在2004年分别上涨14.4%和15.2%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同比上涨12.5%和13.5%;商品住宅中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宅供应比例偏低,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商品住宅供应中,100平方米/套以上的占总量的60%—70%。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提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规划、土地、税收、信贷管理,明确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标准,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廉租房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综合采取措施进行调控,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渐趋向合理。

抑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近年来,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增长过快,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能源、环境和资源压力。2004年出口的未锻轧铝、钢坯和钢材、铁合金以及黄磷四种产品生产环节消耗电能490亿千瓦时,相当于全部电力缺口的82%。如果考虑运输等各环节,消耗的电能还要更多。高耗能产品大多是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焦炭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氟化物,铁合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都严重污染环境。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生产企业大都处于内陆,按2004年电解铝和铁合金的出口量测算,进口原料和出口产成品运输周转量约为90亿吨公里,加剧了铁路运力紧张的矛盾。为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继2004年国家取消焦炭、炼焦煤、尿素和磷酸二铵的出口退税之后,又取消了电解铝、铁合金、钢铁初级产品、黄磷、电石、稀土金属等的出口退税,并调低了钢材、煤炭等的出口退税;对未锻造铝、尿素、黄磷、硅铁加征出口关税;将焦炭、铁矿石、黄磷等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目前,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4
宏观调控的主要成效

五年来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许多成效,总的看是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速度快、波幅小、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延长等特点。

从增长速度看。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4%;比2002年增长65.5%;是2000年的1.96倍,提前3年实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五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国内生产总值在国际上的位次,从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从波幅看。2002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9.1%、10%、10.1%、10.4%、11.1%和11.4%,年度间的波幅很小,仅为0.1至0.9个百分点,平均为0.48个百分点。

从经济周期的态势看。本轮周期已连续8年处于上升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周期中上升阶段持续时间最长的(见表1)。我国从1953年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到现在,经济增长率共经历了10个周期波动。其中,改革开放之前有5个周期,每个周期上升阶段的持续时间都很短,仅为一两年,而且波动幅度很大,峰谷之间的落差几乎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改革开放之后已有4个完成的周期,周期的上升阶段也很短,仅为一至三年,波动幅度虽有所减小,但峰谷落差也为六七个百分点。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新特点,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党和政府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从国际比较看。我们对1996年至2007年间7个有代表性国家的经济波动情况进行比较。以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看(见表2),中国最高;而以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系数由大到小的排序看(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系数是经济增长率的标准差除以其平均值,波动系数越大,表明波动幅度越大;波动系数越小,表明波动幅度越小),中国则最小。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泰国、日本、俄罗斯的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2001年,受美国信息技术泡沫破灭的影响,发达经济的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发展中经济的泰国、印度、俄罗斯都出现了经济增长率的明显下降。而这期间,特别是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宏观调控的成效还表现在:粮食生产首次连续四年实现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三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03年的27.7%,平稳回落至2007年的24.8%。五年中,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累计达到78632亿元;2007年,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五年中,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平均每年超过1000万人;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8%。外贸顺差增速逐步回落。

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

五年来的宏观调控具有许多新特点,突出的是:

在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每次宏观调控都是在经济过热到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被动地进行治理。因此,每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都是“治”过热。而本轮宏观调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直是“防”过热,即在经济运行出现偏快倾向或过热苗头时,就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这样,既控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不大起,又防止了经济增长速度大起之后的大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延长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更多利用市场化手段和发挥各种组合效应。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宏观调控的对象、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了,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自主化和市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此,要求宏观调控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手段。本轮宏观调控采用了三种组合:一是手段组合,即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二是政策组合,即发挥货币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外汇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组合效应;三是工具组合,如在货币信贷政策中,综合运用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市场化工具。

在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的把握上,做到适时适度、有节奏地多次小步微调。过去,针对经济周期波动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多表现为集中性和大力度。就是当经济已陷于严重过热、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为了迅速扭转过热局面,集中性、大力度地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结果往往造成在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大幅度降低。而本轮宏观调控见事早、动手快,具有预见性、及时性和渐进性,因此表现为适时适度的多次小步微调,以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快速运行。在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多次小步微调,并不意味着前一次微调没有起作用,也不意味着这次微调之后就不再需要新的微调。国际上也有这种在一轮周期中多次小步微调的先例。

在宏观调控与政府其他经济职能的协调配合上,做到“四结合”,即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相结合。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体制环境下,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许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增长方式粗放密切相关,与体制机制障碍密切相关,与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政府为熨平经济波动而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控制和管理,就要与政府承担的其他经济职能相结合。比如,为了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坚持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急刹车的原则。为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一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把一些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并具有长期意义的宏观调控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宏观调控的目标上,注重内外关联。过去,宏观调控主要是考虑实现国内经济目标。而现在,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宏观调控就要注重统筹实现对内对外经济目标。比如,为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对内政策方面采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措施;对外政策方面又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取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对资源性商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这样,既有利于解决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又有利于解决外贸顺差过大,还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

综合起来看,五年来的宏观调控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特点突出。但宏观调控不是一劳永逸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不少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仍然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可忽视。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等,仅靠宏观调控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6-18
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但最常用、最有效、最实用的是计划。计划的职能是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综合协调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计划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尺度、准则和灯塔
计划从问世到现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如果要寻其渊源,可能上溯到古代社会。根据对古埃及法老、僧侣留下的文献研究,发现在这些文献里,已经提出了计划的概念。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了关于计划的论述。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册府元龟》卷四二一·《将帅部·任谋》中说,“运筹于帷幄之中”。《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中讲:“以计代战一当万。”《管子·七法第六》中强调“计必先定于内”。《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也说,“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这里的“算”、“运筹”、“计”、“全”、“谋”就是计划之意。
计划一呱呱坠地便作为经济中的一项活动非常活跃地投入到人类的各项实践中,并发挥着它的功能。如,埃金字塔就是古代经济计划的光辉结晶。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在1888年巴黎建成埃菲尔铁塔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石头磨得很平,至今历时数千年,也难以用一把锋利的铅笔刀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每块石头重约两吨半,总共要230万块。这么多的石头如要用现代的火车装运,也要60万个车皮。负责当时工程的工程师因霍特普,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利用3年时间作施工计划。埃及劳动人民用30多年时间,建成金字塔。因霍特普因此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知有其名的工程师。
我国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则是另一个成功计划的例证。都江堰是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分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项巧妙结合而成,这三个主体工程与120个附属工程形成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没有“鱼嘴”工程就不可能把大量沙石排入外江;没有“宝瓶口”的束水作用和“宝瓶口”附属部分,离堆的顶托就不会形成回旋流,泥沙就过不了“飞沙堰”;而没有“飞沙堰”,“宝瓶口”就会被沙石阻塞,内江之水就无法流入成都平原。正因为这三项工程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调节,互相制约,构成了设计周密、布局合理的水利枢纽工程,所以才能分导汹涌的岷江急流,使它驯服地提供灌溉、防洪和航运等多种效益。都江堰的规划、设计、施工的科学水平,即使我们用现代计划的眼光来衡量也毫不逊色。
二、计划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起点、标准和保证
对于计划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经济学论著中,有的把计划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最早把计划看作是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的是法国的法约尔(1841—1925),他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经营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组成的。在法约尔之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出现不同学派,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计划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职能。还有的把计划作为经济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如美国的戴明,认为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过程,并把计划作为经济活动的起点。这些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计划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地说,计划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计划能消除不确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指已知的事情与为了正确决策需要知道的事情之间的差额,人们所设想的未来离今天越远,其结果的确定性也就越小。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准备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必须把不确定性作为动态世界中不可避免的结果。经济运行更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及时地对付不确定性不是经济决策旁门左道,而是主要干线。这个问题是复杂的而且难以理解的,但也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变化,使得计划成为必要。计划就已知事项预先制定所采取的行动方针,而且包括运用智力来探索未来出现的可能性,处理不确定因素和变化的技术。最好的行动主案,是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减到最低的程度,避免掉入可能具有灾难的陷井。当前世界经济有许多不确定性。但根据我们的预测有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况,几个备选计划都可以帮助我们取胜。计划是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
经济运行是在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美国的梅西把这种环境变化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技术上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全面经济活动的变化,包括价格、劳动力的雇佣,原材料等;竞争性质的变化;社会准则和观点的变化。环境的各种变化,要求经济活动必须不断抛弃旧方法和采用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这样一来,便促成了对计划工作的需要,计划才能有所预见,使人们随时注意到环境的变化,使经济活动具有适应性。�
(二)计划是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计划是为了具体实现已定的决策目标,而对整个目标进行分解、计算并筹划人力、财力、物力,拟定实施步骤、方法和制定相应的策略、政策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任何计划都是围绕和促使实现某一个决策目标而制订和执行的。市场经济的计划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决策目标。如果没有计划,实现目标的行动就会成为一堆杂乱无章的活动,那样决策目标就很难实现。由于计划还能使目标具体化,为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完成什么,如完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并筹划出人力、财力、物力合理配置资源等,因而能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三)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对管理对象所实施的一系列影响和控制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计划为这些活动提供标准,是这些活动的中心环节。管理之父泰罗认为,计划作为管理功能之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核心。没经计划的活动是难以控制的。“控制”本身就意味着通过纠正脱离计划偏差,使活动始终符合计划的标准。离开计划,其他控制活动的作用就会减弱,甚至不能发挥。因为它失去了标准。有了计划,有了标准,管理工作的目标、指标、措施步骤、时间要求就都明确了。市场经济中的计划就如同一只步枪有了“准星”和“标尺”,使市场经济的运行有依据,检查有标准,工作进程能把握,工作成绩、效果能评估,误差能纠正。�
(四)计划能使管理活动取得最佳的效益。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行各业以及它们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分工协作严密,生产高度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一项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了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社会的有效运行。因此,必须统筹安排,反复平衡,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和时限,而计划工作由于能够通过经济核算,合理地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因而能有效地防止可能出同的盲目性和紊乱,使国民经济运行取得最佳效率。具体来说,计划使人们目标明确,以联合一到处的行动代替不协调的个别活动,中付出达成目标所需的努力,因此不至于走错方向或跑弯路,无谓地浪费时间资源和精力。如果预期的行动是例行性的,那么计划还可以使管理者节省思考过程或以极少量重新思考,便会使未来行动符合规范要求。此外,市场经济中的计划工作设计了科学有序的工作流程,使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利用合理,责任分明,不至于产生“不适其位”、“作业紊乱”、“窝工”、“费料”等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现象,从而使成本降至最低,提高效益。
三、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整的主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总体的经济利益和目标,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下克服市场缺陷而运用的对市场机制调节和导向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总和并通过市场机间接地影响企业行为,表现为计划的制定、调节、校正、实现之间的制约关系和作用。计划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运行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市经济总体运行机制的最高层次。
(一)计划是组织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纲领。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任何一个工程、一项任务,往往过程复杂、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密切,要使这样一些杂的有机整体科学地组织起来,让其中各个环节和部门活动都能围绕整体目标,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地进行,必须有统一、严密的计划,作为共同行动的纲领和指南。科学的计划可以增强本系统内外的协调能力,使之保持足够的整体和局部弹性,避免工作的混乱。马克思在谈论管理的必要性昌曾经说明:“一个规模较大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有一个的指挥。”(《资本论》第一卷第367、368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就如同这个乐队的总乐谱,乐队指挥再高明也必须依据这个总乐谱指挥,乐队才能演奏出和谐悦耳的乐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计划,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有计划。1942年美国著名的“曼哈吨工程”,动员了15万科技人员,耗资20亿美元,历时三年制造出第一批原子弹;1961年开始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规模更大,前后参加研究的人员有400万,公司200家,大学120所,
耗资300亿美圆。不难想象,这些工程的组织实施,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各项具体计划分解整体目标,筹划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么多部门和人员同心协力、有条不紊地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将不可思议。
(二)计划调控是一切调控手段的中枢。计划机制是实现计划目标的调控形式。这些调控形式与市场机制直接连结,其功能是把国民经济计划形成宏观经济变量输入市场中,对价格、利率等市场机制发生参数调控作用,使市场机制对市场主体发生体现计划目标要求的导向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有计划运行的实现。这种具体的调控实现方式包括金融调控手段、财政调控手段、法律调控手段、行政调控手段以及直接经营性调控手段、所有权约束性调控手段和示向性调控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计划机制侧重于宏观经济的导向、平衡与调控,重点在经济发展预测、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结构的协调、重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结构建设。计划机制必须面向市场并广泛运用市场机制,主要采取指导性计划等间接调控方式,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经济法规来促进计划目标与任务的实现。
(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应以总量调节为基本目标。 政府调节之所以不同于市场调节,重要的便在于其总体性。这种总体性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调节主要是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均衡关系的调控,并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无以实现总量上的均衡,而是说单纯依靠市场实现均衡,由于共竞争的分散性、盲目性,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备,这种均衡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波性,有时甚至不可能,或者说即使达到均衡,经济上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而有必要针对市场调节在总量均衡目标实现上的局限,引入计划调节。二是计划调节应侧重于社会总体利益需求、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目标实现上诸如教育、科技理论研究、城市场影响不大,或者说很难将其逐一在市场上出售,因而从事这些活动的单位便难以通过市场买卖来保证自身的利益,但社会总体上和发展上又需要这些领域的存在。社会由此长远受益。这就需要引入计划调节。三是对于带有战略意义,同时又带有较大风险的领域、部门的发展,引入计划调节往往是必要的,这也是政府调节总本性特征的一种表现。比如一些可能代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高科技领域开发,其成本相当大,同时前景并不十分确定,可能会失败,也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无以计量的收益,甚至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政府从战略的角度予以调节,不可能单纯依靠市场来实现。四是某些生产周期长,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品生产,往往需要政府干预。因为这些领域一旦受到市场经济周期较严重的冲击,比如农业中的粮食生产,如果单纯靠市场自发地调节,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当粮价较大幅度下降进,过低的价格必然伤害种粮人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供给,如果政府不予一定的干预和保护,在价格上予以支持,那么一旦出现危机,在短期里便难以恢复。
第4个回答  2010-06-18
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管理模式相比较,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 征。 间接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间接性的集中体现,就是 国家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实现对国民经 济总体运行的控制和调节。这种宏观调控的作用是通过 市场实现的,而市场又是覆盖全社会的。在过去高度集 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调控是以 直接控制为主,主要表现为国家不通过市场(当时也没 有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直接而具体地调节企业的供、 产、销和人、财、物。这种调控方式以一对一的个量调 控为主,主要依靠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进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变革, 就是由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开始的。这种变革 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主要是依据市场 机制来运作的,而市场机制则集中体现为三大经济规律 ,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综合运用。正是 这只“无形的手”,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市 场机制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这就决定 了宏观调控的直接对象是市场,而不是各个企业。当然 ,市场活动是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集 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运行 过程。就此意义而言,国家调控市场,也就控制了社会 经济总量。在实际调控过程中,国家根据特定宏观调控 目标的要求,运用利率、税率、价格、汇率等经济杠杆 ,有意识地输入各种经济参数和市场信息,间接地引导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预 期影响。所以,宏观调控的过程即是国家自觉利用宏观 调控手段调节市场,进而间接影响企业微观经济行为, 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过程。 宏观调控的间接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 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市场和企业的关系,使 调控主体(国家)、调控中介(市场)和调控客体(企 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起“国家—市场—企业 —市场—宏观目标”的宏观调控模式。 综合性 在国家、市场和企业“一体化”的宏观调控过程中 ,由于调控中介是千变万化的市场,调控客体是千差万 别的企业,任何单一的调控手段都是无法奏效的,因而 必须采取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综合作用 于调控中介和调控客体;同时由于调控主体是国家,其 性质、地位和权威决定了其具有实施多种调控手段的条 件和基础。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之作用手段 的综合性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手段包括 以下四种: 第一,经济计划。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 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促进经济结构的 优化,保证国民经济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计划调控手段的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对一定时期经济增 长速度的调控;二是对积累率或积累与消费比例的调控 ;三是对社会总供给构成的调控;四是对进出口规模和 结构的调控。 第二,经济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 策集中体现为金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金融货币政策 ,包括货币发行政策、银行信贷政策以及与之相关的经 济杠杆。它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汇率、备付率及公开 市场业务等手段,调整资产流向,协调经济运行,校正 竞争偏差。财政政策较之于金融货币政策而言,其调控 作用更直接,力度更大,它是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 收入政策来调控国民经济的。 第三,法规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个体 利益的驱动,任何市场,包括相当完善的市场都会有失 灵的现象。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完备, 市场调控功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失灵”的现象 就会更为严重。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必要的宏观调控,特 别是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以规 范和制约,以防止“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盲目性和破坏 性,用法制手段调控经济行为。就宏观角度而言,法规 制度的作用表现在:一是规范经济行为,调整各种经济 关系;二是保护经济正常运行;三是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 第四,行政措施。以行政措施实施宏观调控是指政 府以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或下达某些带有指令性 的计划任务等方式,按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 对经济活动实施调控和管理。正确地运用行政调控手段 ,不仅可以迅速有效地组织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和个 人按照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统一行动,而且还可以加 强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各种重要经济活动的直接 控制,促进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协调发展。但是,在运 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时,对其负面影响应有足够的 认识。一般而言,单纯行政手段往往不利于调动企业和 个人的内在活力,不利于经济生活的协调发展。因此, 在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把行政手段的运用 ,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层次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提出了建立 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 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宏观调控体系的确立应坚持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出发 ,来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分级调控体系。这就是宏 观调控之作用体系的层次性特点。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 辽阔的大国,如果没有建立在经济规律基础之上的中央 一级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可 能无法有序进行,中国的历史就可能出现大的曲折甚至 倒退。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注意到我国各地差异较大 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赋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 调控权,使它们能够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从 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本地区的经济 活动,以实现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中央与地方的上下联 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宏观调控体系的层次性是由社会经济运行的层次性 决定的。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在宏观调控体系诸层次中 ,省市一级地方调控(我们称之为中观调控)无疑具有 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地方中观 调控的主要功能,一是使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得以适当 延伸和具体落实;二是通过与地方实际的有机结合,提 高中央宏观调控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实现中央 宏观调控的既定目标。地方中观调控的内容主要包括: (1 )结合地方实际贯彻执行中央统一的计划、方针、 政策和措施;(2 )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以及有关的专项规划;(3 )组织本地区经济的综 合平衡;(4 )分配和使用地方掌握的部分资金和物资 ;(5 )组织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6 )提出 本地区所辖各地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原则和任务, 等等。 超前性 超前性即指宏观调控作用时效的超前性。宏观调控 的超前性主要是由两大因素决定的:一是经济运行的周 期性;二是宏观调控的调节时滞。为了准确把握和妥善 处理宏观调控措施的超前性问题,在实践中应致力于改 善和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速实现从静态管理 向动态管理的转变。现实经济生活是一个动态过程,并 且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静态管理、静态 调控,树立起全新的动态观念,加速建立健全经济信息 、经济监测和经济预警体系,努力做好对经济运行的宏 观监测和信息反馈工作,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 负面效应,及时采取必要的超前措施防患于未然。二是 注意研究把握企业和群众的心理预期。所谓心理预期, 是指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对自身 物质利益得失变化所作出的预料、判断,以及由此产生 的经济取向的调整。企业和群众的心理预期,是实施宏 观调控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之一,是决定一定宏观调控 措施实效的重要因素。三是科学准确地把握调控力度。 调控导向的确定、调控方式的选择、调控时机的把握和 调控力度的控制,可以说是构成宏观调控措施的四大要 素。在前三者既定的情况下,调控力度对于充分实现调 控措施的预期效果,亦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在现实 经济生活中,如果某一调控措施实施力度过大,很可能 欲速而不达。反之,如果调控力度不足,自然也难以达 到预期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把握调控力度, 应当成为我们设计和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 国家以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兼顾 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以间接调控的方式,综合运用各 种宏观调控手段,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 展而采取的宏观政策和措施。宏观调控的基本职能如果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导支入干”。可以说,上述间 接性、综合性、层次性和超前性等四大特征,就是宏观 调控基本职能的必然要求和本质表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