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我国古代砖石建筑的发展特点

如题所述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原古人,在明代之前,认为砖石建筑非生人居住的,而是为过世者准备的,陵墓曾采用砖石结构的不少。想看中国古代实质的城墙,南京明城墙便是。
砖石拱券是一种以砖石为基本建筑材料,沿预定的弧线进行砌筑的建筑结构.自西汉初期的墓室建造中就已出现,并在其后应用于排水涵洞、佛塔、桥梁、城门以及西北民居中。
中国古代没有走上砖石建筑的道路,而是发展了辉煌的土木建筑,与中国中原地带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中原地区少雨,夯土建筑保留时间可以很长,我们今天都可以看到夏商时代的夯土遗迹,比如商朝的郑州城。而且木结构轻便,可以做很大的挑檐,保护墙身不被雨水侵袭,保存千年的应县木塔基作便是夯土,木材加工方便,春秋时期中国已经用高台建筑解决大体量建筑的问题,无需费力的发展古代价格昂贵极其费时的砖石建筑。
明代中国砖石建筑的大量出现,是因为思想转变和长期采用木结构建筑体系导致的巨型木材稀少大大减少所至(元朝时代的严重生态破坏,比如山西就是这一时代从森林密布到变为荒山的),明代修紫禁城,金丝楠木必须从云贵运来的。希腊罗马,埃及,古代两河流域面临的是缺少木材,气候等等问题,最终不得不采用昂贵石质建筑的技术,而且这是那些装逼的高级建筑采用的,平民住的比中国差多了。这是古代建筑史领域公认的结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0
躬耕育苑,谱写诗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