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成患

如题所述

首先是扩展了相声的创作思路。从1950年侯宝林为促进相声的发展,联合其他几位相声艺术家创建了“相声改进小组”以后,他就带头编演了新相声《一贯道》、《戏剧与方言》、《普通话与方言》等。为了扩大相声的题材,提高相声的格调,他孜孜不倦、认真读书,从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他说过:“解放后,我们文化水平提高了,能够看中外许多文艺作品,这对我们相声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他先后看了鲁迅的杂文,阿里斯多芬、莫里哀、卓别林、果戈里的喜剧和契诃夫、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等,受到了启发,就想把心得运用到编演相声里去。他构思编演一段儿讽刺医生在工作中粗心大意的相声,最初起名叫《医生》,总觉得标题太正、太呆板,没什么喜剧味儿,联想到过去许多相声,像“赌论”、“当行论”、“哭论”都有缺乏喜剧味儿的毛病,后来把《哭论》改名《哭的艺术》就显得生动有趣了。他就琢磨把相声《医生》改个名儿。他想起来莫里哀有个喜剧,反映的是当医生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故事。最初翻译本儿的名字叫《打出来的医生》比较直、露、浅,剧作家李健吾受成语“屈打成招”的启发,将这个喜剧改名叫《屈打成医》,就显得很别致高明了。汲取了这种手法,侯宝林想到:在北京赞扬名医生,人们都送“妙手回春”的匾额,我要讽刺名不符实的医生呢?干脆,就给它起名叫《妙手成患》吧。这一改,是很耐人寻味的。说老实话,解放初期相声演员涉猎过很多外国喜剧作品的,只有侯宝林一人,刻苦的学习使他能做到将外国笑话丰富到中国民间相声里来,像后来编演的相声小段《醉酒》、《橡皮膏》都是成功的例子。主要表现在语言诙谐幽默、生动俏皮上。周扬评价侯宝林的艺术成就时说:“他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滑稽而不粗俗,诙谐而不油滑,经常语出惊人、出奇制胜,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奇效果和美感享受。”相声《妙手成患》在语言诙谐幽默、生动俏皮上就独具匠心。相声开头的那段垫话,谈到“笑一笑,少一少”引申到“笑一笑、十年少”,再夸张到“到剧场时是骑车去的、听相声一笑就年轻十岁,最后笑得成了初生的小孩儿,叫保育员抱走了”,这些笑料虽不可信,却可乐,早已脍炙人口,流传甚广。接着提到医院里应增设相声科、搞“相声疗法”,构思更是独出心裁的。相声里介绍的有关医药、手术知识也是从生活中积累来的。侯宝林在四十年代中期以后,研究过一个时期的西药,他把他学到的东西,比较熟练、轻松地就组织成相声语言了。例如甲说:“打算开刀,得先进行麻醉。一般先使用局部麻醉,开刀以前先给你打两CC普洛卡因、然后再来点儿雷夫诺尔……”等等,观众边听边从心里钦佩,“他说的真是头头是道,使人赞服”。到结尾时那个“您甭给缝了,安个拉锁吧”!是个戛然而止的大包袱,到今天也能给人们一些启示,因为个别的医院里还存在有粗心大意的医生。

喜欢听相声、写相声的听众通过收听相声《妙手成患》,您可以了解到侯宝林认真向外国文学作品学习,洋为中用,促进相声发展的革新精神以及把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相声语言中的锤炼精神,这在我们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也是很需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