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原因

如题所述

北大荒变北大仓
这里曾是千古荒原,为了寻求中国人自己解决粮食问题的出路,从1947年至今,有数百万人投入到黑土地的怀抱。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
60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生产粮豆363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2538亿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被誉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北大荒变北大仓的过程如下:
1.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自1947年起,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投身于黑土地的开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北大荒已发展成为良田广袤、城镇相连的北大仓。
2. 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生产:60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生产粮豆363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2538亿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
3. 北大荒的农业标准化:垦区的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100%,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加快了垦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4. 农业机械化:北大荒推行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率。目前,垦区已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472.3万千瓦,实现了由初级农业机械化向较高水平农业机械化的过渡。
5. 北大荒的产业布局:北大荒发展了一批龙头产业集团,如北大荒牛业、北大荒米业、北大荒薯业等,形成了“一局一品”的产业布局。
6. 北大荒的工业发展:黑龙江垦区的工业伴随着农场的建立而逐步发展。2000年开始,垦区进行产业整合,树起了一批设备精良、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7. 北大荒的科技创新:垦区企业每年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以上,已拥有大豆异黄酮、维生素E、乳珍、冻干粉针等20多项在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
8. 北大荒的城镇建设:60年间,北大荒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垦区以建设北方园林生态型城镇群为目标,对城镇的规模、布局、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9. 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黑龙江垦区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工程。
北大仓变北大荒
因土质肥沃盛产粮食而闻名世界的“北大仓”,如今正因大量水土流失变得沟壑纵横。有关专家称,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北大仓”有可能退化成名副其实的“北大荒”,并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位于我国东北的“北大仓”是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初垦时黑土层深达0.6-1米,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痛心地说:“现在每年流失的黑土表层达0.5-1厘米,而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黑土区将变成第二个黄土高原。”
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潘树森介绍,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黑龙江全省1.4亿亩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现已高达8000万亩。目前,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
在水土流失较重的宾县平坊镇,记者见到一条大侵蚀沟蜿蜒“趴”在山上。人站在沟边,望着下面5米多深积雪未消的沟底,感觉脚下的土随时可能塌进去。宾县水务局干部张润儒说:“这条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越冲越大,现已‘长成’长300多米、最宽处20米的大沟了。”
黑土的大量流失,不仅造成土壤地力下降,同时也引发了生态问题。由于泥沙下泄,黑龙江省的许多水库已由刚建成时的“碗”形变成了现在的“碟”形,严重影响了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河床也因此比50年前高了30-50厘米。专家指出,如果耕地表层黑土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土状亚粘土,这种土粘粒含量高,有机质含量极低,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
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郭春景说:“持续的、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已经破坏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了‘北大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很可能会危及我国长远的粮食安全。”
目前,黑土的大量流失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黑龙江省水利部门已经采取措施遏止部分县市水土流失状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力量有限,黑土地边治理边流失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专家呼吁,治理水土流失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如果各部门能够形成合力,在治理上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