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苏轼传》全篇翻译及注释。

如题所述

宋仁宗景祐二年腊月十九日卯时,名动天下的苏轼诞生于眉州眉山,字子瞻,寓意着他如轼般坚韧,瞻望远方,世人更熟知他号东坡居士,以“子瞻”之名流芳百世。

北宋初期,眉山更名为眉山县,位于今日眉山市东坡区,苏轼的才情在此孕育。十岁启蒙,父亲苏洵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诲,他耳濡目染古今兴衰。苏洵是北宋文学大家,育有苏轼与苏辙两位才子,程氏则是位教子有方的富家女子,她的支持点燃了苏轼心中的理想火花。

读《范滂传》后,苏轼立下宏大志向,程氏更是全力鼓励。成年后,苏轼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尤其喜好贾谊、陆贽的著作,而《庄子》的深邃哲理更是与他产生共鸣。嘉祐二年,他在礼部试中,欧阳修对其《刑赏忠厚论》大加赞赏,殿试中榜列乙科,从此,苏轼的名声开始在朝廷中崭露头角,特别是他注意到周公在《尚书•多方》中的刑法讨论,展现出严谨的治国理念。

苏轼执法如山,以促使罪犯悔过为己任,但严惩并非初衷,而是希望引导他们向善。中进士后,苏轼因母丧回到眉山,后担任福昌主簿,虽因制科未去就任,但欧阳修的推荐让他得以进入秘阁,其文章逻辑清晰,制策考试位列第三,仅次于吴育。任职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期间,他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英宗曾欲提前重用,但韩琦建议按部就班培养。

北宋官场频繁调动,苏轼在凤翔府任职,面对陕西宝鸡凤翔区的战乱后遗症,他改革木筏运输以减少损失。治平二年,他在登闻鼓院判官任上,英宗欲早日启用,韩琦则再次强调谨慎。苏轼在直史馆任职,赞誉韩琦的宽厚仁德,同时提醒执政者要关注民生,避免空谈理论。

在崇文院秘阁,作为北宋初期馆阁的重要成员,苏轼负责国史编修与图书编校,他的文章才华备受推崇。苏洵去世后,朝廷给予厚遇,苏轼推辞追赠,关注兄长的后人。熙宁二年,回朝任职的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为判官告院。他的才识与直率,令他成为反对王安石改革的重要声音,如青苗法,他主张稳健,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先。

苏轼对民生的关注深入骨髓,他批评新法可能带来的动荡,坚持德行与实效。他建议神宗审慎行事,关注人心与长远影响。在与王安石的较量中,他以反对低价购灯彩的举措,强调民生的重要性,反对新法中的青苗法,主张维系人心、厚风俗和纪纲。

苏轼的智慧如同灯油,照亮了国家的决策之路。他在密州任职期间,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如在宋哲宗元佑元年,他以七品官身份入侍,对国家事务提出明智建议。在黄州的困境中,他却开启了艺术的黄金时代,创作出无数佳作,与王安石的对话展现了他对军事和司法的深刻见解。

苏轼在杭州的任期内,以实际行动改善百姓生活,他的“苏公堤”和水利工程成为后世典范。他的政绩和人品赢得了民众的敬爱,乃至建生祠以示感恩。尽管遭遇贬谪,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为重,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使得“苏门四学士”之名流传至今。

苏轼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智识与勇气,他的忠直与才情,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治国者应兼顾德治与法治,以民生为本,以史为鉴。他的精神,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