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钟祥提出论点

如题所述

在近代石油工业百年发展历程中,全球已探明的3万多个油气田几乎都源自海相地层,这一共识由多位世界级石油地质学家如C.舒克特、W.H.埃蒙斯和E.克拉克等人提出。然而,这一观点在20世纪40年代初被潘钟祥在美国求学期间所质疑。当时,他发现老师和教科书普遍认为石油仅能在海相沉积中形成,认为淡水沉积物中不可能形成石油,即使有,也不具工业价值。


潘钟祥在1940年代的实地考察中,发现W.T.奈廷格尔关于科罗拉多泡德尔瓦什油田的研究,挑战了海相成因的普遍观点,因为该油田的石油产自陆相砂岩。同时,他在中国的地质调查中,如陕北和四川,也发现了与教材不同的情况:这些地区的石油主要产自陆相沉积,如三叠系和侏罗系,其岩层特征明确表明非海相。根据这些观察,潘钟祥坚信陆相沉积也能形成石油,具备生油的必要条件,只要具备适宜的构造,就有成为油田的可能。


潘钟祥的研究成果在1941年发表,首次提出了“陆相生油”的理论,挑战了只有海相沉积才能产生有工业价值石油的观点。这一理论受到中国乃至国际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如黄汲清院士评价其为新颖见解,对中国的找油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多位学者如黄汲清、谢家荣等进一步证实了陆相沉积的生油潜力,并在玉门、独山子和四川等地发现了证实这一理论的油田。


潘钟祥的“盆地说”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石油主要产生于沉积盆地,而他的理论在1950年代通过与苏联专家的合作得到了国际传播。陆相生油理论不仅对中国石油勘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启发了国际同行,被誉为是“外国人向中国学者学习陆相生油理论和找油经验”的重要时刻。


扩展资料

潘钟祥,教授。河南汲县(今卫辉)人。字瑞生,1906年8月12日生于河南汲县,1983年10月25日卒于北京。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5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地质学院教授、石油地质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1941年在美国留学期间,首次提出“陆相生油”新观点,突破了海相生油理论,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著有《基岩油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