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养性的对联

如题所述

静心养性的对联如下:

1、上联:向善自修身,宁静无贪欲,下联:清心以养性,淡泊可怡情

2、上联:此处好修身养性,但愿茗常新,叶常扫,下联:其人多佛眼慧心,一如花不语,水不忙

3、上联:朗月洗尘,静以修身,无欲无求诚自在,下联:仁山展卷,读而悟道,如诗如梦最逍遥

4、上联:律己即修身,澄澈见怀,清水一潭如镜照,下联:奉公能养德,芳香入性,梅花五瓣向民开

5、上联:静以修身,达人不近嚣喧地,下联:淡泊明志,智者常怀普济心

对联发展史:

1、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3、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4、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五代十国。

5、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6、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