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诸葛亮的问题,懂的来@.@

1、三国谋士谁的智力最高?
2、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3、诸葛亮忠于蜀汉政权吗?
4、庞统死因之谜,是让贤给诸葛亮吗?

看楼主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讨论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而不是演义里的人物。我下面会严格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尽量按历史的原型去说。

1. 关于三国里谁的智力最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先说三国里智力第一流的有哪些人。曹魏方面,最著名的是他手下的五大谋士,即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此外,曹操本人智力也很高,加上司马懿,以及后期的邓艾、钟会等。东吴方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统帅,加上后期的诸葛恪、陆抗。蜀汉方面,我觉得只有一个,法正。其他势力,田丰、沮授也算是一时难得的智谋之士。

PS: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诸葛亮和庞统不属于智谋之士。先说诸葛亮,《三国志》里面从没提到诸葛亮的奇谋。从最开始的隆中对说起,隆中对本身只是一个战略规划,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宏大的战略设想,而没有计谋的成分。诸葛亮出山后,先是跟着刘备连战连败(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都是罗贯中替他烧的),退到夏口,不能再退了,于是向刘备提出“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出使东吴,在孙刘联盟的建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外交才能,但没有看到他的奇谋(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也是子虚乌有的事)。然后就是赤壁大战,可惜这仗是周瑜、刘备打的,没诸葛亮什么事(草船借箭、借东风也是假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势拿下江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注意,这里的军师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专门替老板谋划的军师,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也就是统管地方政事和后勤。刘备入川后,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任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当时就是左将军,诸葛亮就等于是他的秘书长。这个秘书长也不是出谋划策的,还是负责后勤,《三国志·诸葛亮传》下一句是这样的:“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很明显,诸葛亮就是负责后勤保障的,当时随刘备出征的,是法正。刘备登基后,诸葛亮成为丞相,丞相这个职务,也就是掌管全国政事。

以上表现出来的,都是诸葛亮的外交和政治才能,一点没有体现他的奇谋。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统军,但是除了打赢了南蛮之外,北伐中原从未取胜。第一次北伐就被张郃击败,后面几次都被张郃、曹真、郝昭,以及后来的司马懿挡住,《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就有“为张郃所破”“曹真举众拒之”“曹真拒之”“为司马宣王所拒”的字样。当然诸葛亮也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否则司马懿看了他的营寨之后,不会感慨“天下奇才也!” 不过,他的奇谋方面一直没有表现。难怪陈寿虽然非常推崇诸葛亮,也不得不评价他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再说庞统,他和诸葛亮一样,很明显也是治理内政的人才,而非智谋之士。他的出场,要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他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没有献什么连环计,那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出山后第一个官职是耒阳令,因为不理政事被撤职。后来鲁肃向刘备推荐他,是说他胜任治中、别驾这类的职务,刘备和他谈过后,任命他为治中从事,这些职务都是治理内政型的职务。后来他终于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很巧,和他并为军师中郎将的就是诸葛亮,这两个人都是内政型人才,而非奇谋型人才。而且这个军师,是干后勤工作的。

庞统唯一一次为刘备设谋,就是在西川准备和刘璋翻脸时,向刘备献的三条计策,上策是抄小路直取成都,中策是诱杀杨怀、高沛,下策是退回荆州。仔细分析一下,这三条计策都有问题,上策和魏延提出的抄子午谷小道直取长安有类同之处,可惜刘备的军队本来就不熟悉川中地理,能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就是一个大问题;即使找到了路,如果行动上不够迅速及时,等于前功尽弃;而且万一在某处小路被人堵住,进退不得,那更是将三军推进死地。所以刘备立即否决这个所谓的计策。再说下策,退回荆州,那等于前面进军西川都是白费功夫,刘备岂能甘心?所以这一条等于白说。这样一来,也就只能选取中策,先打下涪水关,然后慢慢前进。

庞统的军事能力也只是一般般,刘备和刘璋翻脸之后,很快打到成都附近,绵竹都打下了,围住了雒城这座孤城,硬是打了一年多才打下来(这个和演义不同),还不得不招来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援军帮忙,间接导致荆州的丢失。

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是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卧龙凤雏智计可安天下”的一贯思维,下面我们继续说三国的智谋之士。上面列举的很多人,但如果要说智力最高的谋士,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算谋士。所谓谋士,从字面解释,就是设谋献计的人。深层次讲,所谓“谋士”,即以谋取士,用自己的智谋为王侯霸业服务,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理想。“谋”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对于谋士自己来说,“谋”是一种保护;对于他的主人来说,“谋”是一件武器;对于他的敌人来说,“谋”则是一把利剑。这些谋士,不同于统军作战的统帅们,他们不需要率军作战,只需要“谋”即可。从这个角度分析,曹操、司马懿、邓艾、钟会、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诸葛恪等,统统不算谋士,只有曹操的五大谋士,以及法正、田丰、沮授算谋士。

而要说最高层次的谋士,必须达到以下五个境界:

谋士的第一层境界:“谋”己。作为一个谋士,若连自己的生命都保全不了,何来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运用自己的谋略,让自己活下来、并且活得有价值是成为一个谋士最基本的条件。是故,“谋己”是谋士的第一层境界。

谋士的第二层境界:“谋”人。学会了为自己谋,还要学会为别人谋,若是一个谋士不能为别人出谋划策,他能称为什么谋士?如果不能为别人谋划的谋士又有什么使用价值?是故,“谋人”是谋士的第二境界。

谋士的第三境界:“谋”兵。会谋己、谋人都只能保全少数的几个人,而作为一个谋士,他必须具有“谋”成千上万人生命的能力。这就是“谋”的第三层境界——谋兵。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一切以政治斗争为最终目标而展开的种种智谋较量,在现实中最最集中体现的就是兵争攻伐。所以谋士的最现实的作用就是对于战争的测谋,这也是我们一般人对于谋士智谋水平优劣品评的最直观的测评指标。

谋士的第四层境界:“谋”国。比起“谋国”来,为一人谋、为千人谋都是很浅的层次。一个人要是能做到“谋国”(国代指诸侯势力),必须具备远大的眼光和超人的洞察能力,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是故,谋士的第四层境界是“谋”国。谋国是建立在上述三个境界的基础上的,但是仅仅拥有了上述三个境界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谋士所策划的计策实在不能称之为谋略,因为仅有谋己、谋人和谋兵三层能力的谋士所作的策划实在太狭隘了,并不能达到战略的境界。而谋国是建立在对于国家资源、国际关系和战术优劣对比基础上,对于国家命运的把握,这是需要具有大眼界和大智慧才能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务”。

谋士的第五境界:“谋”天下。做到了以上四点,这样的谋士就可以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但是,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谋士”。真正的谋士必须具备一项“人”所不具备的能力——谋天下的能力。因为从道德层面来看,上述四个境界都是出于对于有限资源的无限渴求和残酷掠夺,这其实是“人性恶”的集中体现。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屹立于大千世界,正是由于人类深刻了解了这种“恶”的道德层面对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致命危害。从而诞生出对于“性本善”的道德向往,而真正拥有以天下为己任胸怀的士,是那些真正能够将对于人本关怀自始至终贯彻于自己一切行为中的人。因此,所谓谋天下,并不是以天下为个人或集团资本而进行谋划,而是以天下苍生为本源进行呵护的大智谋。这才是谋士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五点分析,荀彧、荀攸、田丰、沮授连第一点都做不到,不会替自己谋,否则不会死在自己老板手里。程昱和法正最多做到谋兵,也就是第三层。贾诩做到了第四层,也就是谋国。至于第五层,贾诩的计策过于狠毒,而且早年还引狼入室,教唆李傕、郭汜等造反,没有看出他胸怀天下的一面。我的看法是,只有郭嘉做到了第五层,为天下谋。

我们看看郭嘉的经历,他最先投靠的是袁绍,但很快看到袁绍不成器,就离开袁绍,投靠曹操。郭嘉走前,对辛评、郭图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郭嘉全面分析了袁绍的致命弱点,指出他不能成就大业,后来事实果然如此。这充分说明郭嘉不仅会为己谋,还很会替人谋,可惜辛评、郭图听不进去。

郭嘉投靠曹操后,曹操很为形势担心,怕打不过袁绍,郭嘉就全面分析了曹袁两人的性格,一口气提出“十胜十败”,让曹操放心下来。此后曹操要攻打吕布,又怕袁绍偷袭后方,郭嘉说,没必要害怕,袁绍正攻打公孙瓒呢,一时回不来,坚定了曹操的决心。和吕布打了几仗之后,吕布的残部被围在下邳,曹操见士卒疲惫,想撤军,郭嘉说不能撤,一撤就前功尽弃、养虎遗患了。于是再接再厉,生擒吕布。刘备来投,郭嘉劝曹操“宜早为之所”,软禁刘备,结果曹操不小心放走他,后来果然“恨不用嘉之言”。

官渡之战时,曹袁对峙,传言孙策会偷袭后方。郭嘉说,不用怕,为什么呢?“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后来孙策果然被刺客杀死。

官渡之战打到一半,曹操想先对付刘备,又怕袁绍乘虚攻打。郭嘉说:“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于是曹操东征刘备,袁绍果然“迟而多疑”,动都没动一下。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曹操出兵河北,想一鼓作气,拿下袁绍的地盘。郭嘉劝他不要急,因为袁绍在继承人问题上做法很糊涂,导致袁谭和袁尚明争暗斗,属下也各为其主。如果继续攻打,这两派就会联合起来;如果撤军南下,他们就会大搞窝里斗。所以只要假装南征刘表,等着他们自相残杀,最后来收拾残局就OK了。曹操于是撤军,结果走到一半,袁谭袁尚就打起来了,于是曹操利用他们的矛盾,很快平定了河北。

以上这些,充分反应了郭嘉不仅善于谋兵,还很善于分析人的心理和性格,制定最好的策略,这就是谋国的境界了。

袁尚和袁熙逃到了乌丸那里,曹操想亲征乌丸,这时传来刘备怂恿刘表偷袭许都的消息。郭嘉分析了刘表的性格,认为“表,座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就是说刘表只会夸夸其谈,对刘备是既要利用,又暗地里防备,因此不可能听刘备的话,出兵北伐。后来刘表果然没来。

郭嘉劝说曹操速征乌丸,为什么呢?“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如果不快点攻打,乌丸就可能在袁尚袁熙兄弟的帮助下,连年入寇青、冀两州。在这里,郭嘉已经站到了全民族的角度,为整个汉族、汉王朝谋划,打击乌丸的势力,清除汉奸袁尚袁熙。而且,他认为,这一仗是有成功把握的。“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就是乘乌丸还没有防备的时候,发兵远征,一鼓作气消除这个心头大患。

郭嘉的谋划最终成功,可惜本人却病逝易城,成为曹操一生的遗憾。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还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还在给荀彧的信里说了这样一件事,郭嘉自知身体很差,总是说:“南方病疫很多,我一到南方,就回不来了。”但是他每次谈到战略规划的时候,总是建议曹操先平定荆州。由此可见,郭嘉确实是站在全国、全天下的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他个人的私利。

综上分析,三国智力最高的谋士,是郭嘉。

2. 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以下都是假的:火烧博望坡(其实是刘备所为)、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为周瑜吊丧、计擒张任(以上都是完全没有的事)、七擒孟获(只是平定了南蛮)、六出祁山(实际上是五次)、空城计(司马懿当时在宛城,插了翅膀也飞不过来)、骂死王朗(王朗是病死的)、陇上装神(封建迷信)、火烧上方谷(完全没影)、禳星延命(封建迷信)、遗计斩魏延(其实是因为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所致)、死诸葛吓走活司马(完全没有记载)

真假不明的有:八阵图(威力有没有那么大,不得而知)、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是独轮车,流马是一种船,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动机械)、孔明灯(说不定是借诸葛亮的名义)

真的事情有:隆中对、联吴抗曹、发明连环弩、从严治蜀、平定南蛮之乱、北伐中原等

3. 诸葛亮忠于蜀汉,这是勿庸置疑的。不用说很多大道理,只要比较诸葛亮和曹操,就可以发现,这两位存在惊人的相似。都是丞相,都开府治事,有自己的决策班子,都是一州之牧(诸葛亮是益州牧,曹操是冀州牧),都封侯(诸葛亮是武乡侯,曹操是武平侯)。他们都掌握了国家大权,曹操后来封公、王,他的儿子取代了后汉,自立为帝;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自始至终都没有越界。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权臣,但他也是一个忠臣。

4. 庞统之死,应该和让贤于诸葛亮没什么联系。上面已经分析了两个人的才能,都是治政之才,军事才能有一些,但不太强,奇谋几乎都没有。这样的人才,在曹操那边一抓一大把,刘备这里却不多,因此他们完全可以各做各的,没有必要彼此妒忌。再说如果庞统不死,那么后来诸葛亮率军出征的时候,留庞统在国内执政,岂不是很好,完全没必要故意去死。庞统之死,也不是死于落凤破,《三国志·庞统传》的记载是:“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看来是在攻城时中箭而死,不是中伏身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01
1、郭嘉

2、葛亮的故事 神机妙算

诸葛亮是人人皆知的神灵般的人物,到处都流传着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自有补救的办法。”说完,就离开了人世。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之后,想起过去曾屡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仍然羞怒难禁,便想找个机会治治这个将军。

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这个将军说:“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便命令士兵把房子拆了,取出红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士兵把信递给皇帝,皇帝打开信,只见里边写道:“请向后退三步。”皇帝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皇帝龙案上面正对的屋顶上,一根玉檩掉了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皇帝吓得出了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

皇帝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3、三顾茅庐
七擒孟获
火烧新野
草船借箭
空城计
三气周瑜

4、凤雏庞统死于诸葛亮嫉妒之心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
一、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较为松散、隐形,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
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
但我们很快会发现,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所以阴阳与忠逆一样,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地说阴谋属于攻心术的范畴。不过,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诸葛亮就是因为谋略全面而从排行榜中脱颖而出了。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是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
对于诸葛亮,笔者已在《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刘备、夺天下的雄心,此亦“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隐意。但他们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诸葛亮先请庞统,后又想废庞统
诸葛亮能帮刘备拿下荆州,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却无计可施。既不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了。于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机去东吴请比自己高一筹的庞统。(这里孔明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在刘家宗亲面前继续恪守疏不间亲,以掩饰异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后,两人就一个守荆州,一个攻西川,同时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庞统的确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
然而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此举与前面程昱骗徐庶大同小异,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两位阴谋家就像是排球运动员,将球扣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汉人彭羕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这一情报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还斩了敌方主谋泠苞,化凶为吉。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川将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阵地,在优势尚未确立的攻坚时刻,竟能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而滥施仁义,真是可笑至极。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还用得着逆取吗?既然仁义可以换仁义,曹操怎么没给过你一寸土地呢?可见刘备已经从儒仁颓堕成了愚仁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真仁假义的玄德了。这次若不是彭羕帮忙,庞统必会功亏一篑。
刚刚化险为夷,诸葛亮却派马良送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同一种星象,诸葛亮提出了第二种解释。而庞统对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进一步提出第三种解释:“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真正是一象三说。
三、庞统看透刘备,决意以死让贤
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现已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中屡屡出现的占星术,在罗贯中看来都是惑人的方术或者攻心术。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后,怕刘备不信,才结合星象说话的。庞统则是将星象当成了提升必胜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来,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就没能预测到涪江的险情?他俩还不及彭羕了?
一般而言,《三国演义》中的谋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关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动机。比如郭嘉北伐时就对曹操说:“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这里的庞统与郭嘉一样,也是内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义。而且他们都是在个人生死和国家前途之间选择了后者。尽管郭嘉不知道刘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至少可以确定他的新儒家要领先于曹操的新法家。庞统亦然,尽管他也不太清楚诸葛亮今后的具体举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于刘备的新儒家,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大。
由于庞统秉承忠义之德,从未作过篡夺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让位于孔明。只见庞统像一个自由体操运动员一样,在前冲惯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时,临时来了个绝妙的“回笼”。
动作可分解为:
一、维护自己男儿和战士的尊严,宁可马革裹尸也不当逃兵。按说此时的庞统可以选择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是他与刘备性格的最大区别。
二、为了不影响诸葛亮而将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给刘备。为什么他的马“久乘,不曾如此”却突然前失蹄呢?难道他也开始起疑、怕死,情绪影响到马了?非也!他是看到刘备迷信这些,所以也玩了个自己将自己掀下来的戏法,以促使刘备为关心他而与他换马。骑上刘备的白马之后不但死得快,还可以将过失归于刘备。这样刘备也就不会迁怒孔明了,他梦见神人击臂即表明潜意识有点怀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
三、他选择死在“落凤坡”则又是反过来安慰宿命的刘备:我是命里该死,你也不必过分自责哟。四、庞统为什么要反复揭露诸葛亮的来信是出自妒忌呢?为什么在树木丛杂的小路上行军,却将魏延远远地安排在前队呢?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守在更危险的后队有什么作用?贴着魏延走不行吗?
原来,庞统是要用这一显著的行阵破绽向同行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愿让功、让位与你,并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识你的险恶居心。
由此可见,孔明的确不是庞统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如果真要说其中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孔明先发射了一枚远程攻心导弹,但庞统随即作出了精准拦截。
导弹真正的作用在于让庞统发觉了刘备愚仁愚义之外的怯懦和愚信,进而坚定了他反主的决心——庞统便应着弹声假摔了。
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难。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还何况是个无名川将张任。例如诸葛亮在比他高两档的司马懿面前也总能逃逸。 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自杀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
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 罗贯中的“宿命回护”手段可谓地道,表面上看,星象的三种解释最后似乎都应验了,其实都是人为操纵。
所以,现代人不必再对星象好奇!
四、孔明以同样的姿态修复自己,成全司马天下 英雄所见略同,孔明又何尝不能重新认识同窗好友庞统的宽阔胸怀,只见他刚刚擦干眼泪就开足马力进川,同时也迈出了反刘的实质性步伐:调走张飞和赵云,只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以从关羽开始打断刘备的兄弟链。
诸葛亮最终不但没有辜负庞统的期望,先后灭掉了刘璋、刘备,还在西川实施了较刘汉“仁”政先进的“儒法混”新政。
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后来在碰到同样进退两难的困境时,也仿效庞统选择了理智让贤:明忠蜀汉,暗降司马懿。又果断交出了校友团队中的最后一棒。(孔明究竟如何修复自己的人格,详见《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疑惑,刘备得了一龙一凤怎么仍旧没安天下?原来他只摸到了凤毛龙角,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他们。惟有司马昭具备乘龙驾凤的能力,还记得邓艾结结巴巴说的“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吗?还记得钟会在定军山感应诸葛亮显圣吗?此即指明邓艾是庞统式的凤,钟会是孔明式的龙,也同样是一忠一逆。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希望你满意啦呵呵
第2个回答  2009-10-30
回答:1.郭嘉 2诸如“诸葛亮火烧博望”等过于夸大其词的是假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之类的事真的 3.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固有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佳话,还有刘备白帝托孤时,也对诸葛亮进行了试探,最终才放心把刘禅托付给他。至于第四个问题请看如下解释:
凤雏庞统死于诸葛亮嫉妒之心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
一、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较为松散、隐形,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
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
但我们很快会发现,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所以阴阳与忠逆一样,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地说阴谋属于攻心术的范畴。不过,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诸葛亮就是因为谋略全面而从排行榜中脱颖而出了。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是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
对于诸葛亮,笔者已在《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刘备、夺天下的雄心,此亦“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隐意。但他们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诸葛亮先请庞统,后又想废庞统
诸葛亮能帮刘备拿下荆州,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却无计可施。既不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了。于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机去东吴请比自己高一筹的庞统。(这里孔明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在刘家宗亲面前继续恪守疏不间亲,以掩饰异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后,两人就一个守荆州,一个攻西川,同时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庞统的确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
然而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此举与前面程昱骗徐庶大同小异,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两位阴谋家就像是排球运动员,将球扣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汉人彭羕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这一情报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还斩了敌方主谋泠苞,化凶为吉。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川将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阵地,在优势尚未确立的攻坚时刻,竟能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而滥施仁义,真是可笑至极。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还用得着逆取吗?既然仁义可以换仁义,曹操怎么没给过你一寸土地呢?可见刘备已经从儒仁颓堕成了愚仁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真仁假义的玄德了。这次若不是彭羕帮忙,庞统必会功亏一篑。
刚刚化险为夷,诸葛亮却派马良送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同一种星象,诸葛亮提出了第二种解释。而庞统对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进一步提出第三种解释:“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真正是一象三说。
三、庞统看透刘备,决意以死让贤
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现已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中屡屡出现的占星术,在罗贯中看来都是惑人的方术或者攻心术。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后,怕刘备不信,才结合星象说话的。庞统则是将星象当成了提升必胜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来,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就没能预测到涪江的险情?他俩还不及彭羕了?
一般而言,《三国演义》中的谋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关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动机。比如郭嘉北伐时就对曹操说:“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这里的庞统与郭嘉一样,也是内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义。而且他们都是在个人生死和国家前途之间选择了后者。尽管郭嘉不知道刘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至少可以确定他的新儒家要领先于曹操的新法家。庞统亦然,尽管他也不太清楚诸葛亮今后的具体举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于刘备的新儒家,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大。
由于庞统秉承忠义之德,从未作过篡夺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让位于孔明。只见庞统像一个自由体操运动员一样,在前冲惯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时,临时来了个绝妙的“回笼”。
动作可分解为:
一、维护自己男儿和战士的尊严,宁可马革裹尸也不当逃兵。按说此时的庞统可以选择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是他与刘备性格的最大区别。
二、为了不影响诸葛亮而将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给刘备。为什么他的马“久乘,不曾如此”却突然前失蹄呢?难道他也开始起疑、怕死,情绪影响到马了?非也!他是看到刘备迷信这些,所以也玩了个自己将自己掀下来的戏法,以促使刘备为关心他而与他换马。骑上刘备的白马之后不但死得快,还可以将过失归于刘备。这样刘备也就不会迁怒孔明了,他梦见神人击臂即表明潜意识有点怀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
三、他选择死在“落凤坡”则又是反过来安慰宿命的刘备:我是命里该死,你也不必过分自责哟。四、庞统为什么要反复揭露诸葛亮的来信是出自妒忌呢?为什么在树木丛杂的小路上行军,却将魏延远远地安排在前队呢?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守在更危险的后队有什么作用?贴着魏延走不行吗?
原来,庞统是要用这一显著的行阵破绽向同行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愿让功、让位与你,并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识你的险恶居心。
由此可见,孔明的确不是庞统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如果真要说其中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孔明先发射了一枚远程攻心导弹,但庞统随即作出了精准拦截。
导弹真正的作用在于让庞统发觉了刘备愚仁愚义之外的怯懦和愚信,进而坚定了他反主的决心——庞统便应着弹声假摔了。
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难。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还何况是个无名川将张任。例如诸葛亮在比他高两档的司马懿面前也总能逃逸。 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自杀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
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 罗贯中的“宿命回护”手段可谓地道,表面上看,星象的三种解释最后似乎都应验了,其实都是人为操纵。
所以,现代人不必再对星象好奇!
四、孔明以同样的姿态修复自己,成全司马天下 英雄所见略同,孔明又何尝不能重新认识同窗好友庞统的宽阔胸怀,只见他刚刚擦干眼泪就开足马力进川,同时也迈出了反刘的实质性步伐:调走张飞和赵云,只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以从关羽开始打断刘备的兄弟链。
诸葛亮最终不但没有辜负庞统的期望,先后灭掉了刘璋、刘备,还在西川实施了较刘汉“仁”政先进的“儒法混”新政。
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后来在碰到同样进退两难的困境时,也仿效庞统选择了理智让贤:明忠蜀汉,暗降司马懿。又果断交出了校友团队中的最后一棒。(孔明究竟如何修复自己的人格,详见《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疑惑,刘备得了一龙一凤怎么仍旧没安天下?原来他只摸到了凤毛龙角,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他们。惟有司马昭具备乘龙驾凤的能力,还记得邓艾结结巴巴说的“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吗?还记得钟会在定军山感应诸葛亮显圣吗?此即指明邓艾是庞统式的凤,钟会是孔明式的龙,也同样是一忠一逆。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希望你满意啦呵呵
第3个回答  2009-10-31
一、没有最高。。只有相对比较杰出的。而诸葛亮不过是蜀汉方面比较杰出的代表而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在智谋这个方面,并没可比性。即使是天才,他的智谋是否可以成功,也带着好几分的偶然性。
二、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大多都是后人附会的,或者道听途说的,并不可信。据说所知,三国演义上的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火借东风、空城计等都是作者的虚构或者说是是把别人的故事附到他的身上。
三、诸葛亮是忠于蜀汉政权的。主要原因,一是儒家的从一而终的思想,诸葛亮是一个道德完人,他爱惜自己的名誉。而从一而终,忠贞不二就是儒家推崇的优良品德。虽说在当时像吕布那样的“三姓家奴”并不少见,但是诸葛亮还是坚持这些品德的,不然也不会冒着一辈子可能埋没于山林的危险而等着刘备的三顾茅访。二是报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按诸葛亮《出师表》的说法,他不过就是躬耕于南阳的一个野人(也就是老百姓),年不过二旬,没有什么骄人的功绩,而刘备身为大汉皇叔,皇家贵胃,年过四旬,经历了无数的征战,在士人心中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强人,放下身架,亲自去聘请他,这样的例子有几个,就凭这一点。他也就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为已”报知遇之恩了。
四、庞统之死。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史家各有争论,有诸葛亮的排挤之心,也有刘备的有意而为。不过我想觉得一是跟庞统的性格有关,庞统不同于诸葛亮,他出身贫寒,身负大才,却由于长相实在对不起观众,而不受重视,甚至初到刘备处,也是不受待见,被封了一个小县官,如果不是张飞巡查到此,发现他的才华,估计也会被埋没,际遇决定心态,相对来说,他不会如诸葛亮相对平和吧。而在刘备的心中,也不会如诸葛亮重要。不过我估计,如果不是落凤坡之死,他肯定会与诸葛亮一争长短,而不会有让贤之心的。
第4个回答  2009-11-06
声明,本人自己的见解,不抄袭。
简单的说吧。
你说三国智力高,但是要说明哪一方面。内政,军事,外交,权术。
内政最厉害的蜀国是诸葛亮,魏国太多了,不好说,吴国前期是张昭,后期是陆逊。
军事最厉害的,个人认为是周瑜,你看三国志就知道了,当时曹操率领大军杀奔江东,大部分的人都害怕,可谓人心惶惶,只有他谈笑自定,亲领大军抗击曹操。最终赤壁一战灭掉曹军大部分的主力,这一点可称为三国第一了。在有就是贾诩,这个人是真的厉害,传说三国里面最聪明的人最会明哲保身的人。还有郭嘉,被称为鬼才,可惜死的早,还有是前期死的戏志才,他是可以喝郭嘉齐名的,但是死的早。还有荀彧,小时候就被人说有王佐之才。三国志里面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当时曹操抗击袁绍,曹操就命他镇守许昌,可见他的能力有多强,曹操这样精明细致的人能把这个重任给他,也能看出来曹操对他的器重,也能重反面看出他的能力。还有就是陆逊,火烧刘备大军40万,其实20万。还有司马懿,这个不用说了,有目共睹。
外交最厉害的是蒋干和鲁肃,当时蒋干去周瑜大营当说客。周瑜也是碍于他的口才跟不让他开口,这就能看出来蒋干的外交能力强了。为什么说鲁肃外交能力强呢,其实真正的史实上刘备跟孙权都不是很信任对方,这个时候鲁肃跟诸葛亮两个人频频出击,多方接触,才促成了刘备和孙权的结盟,才没给曹操机会南下,各个击破。
权术最厉害的就是司马懿跟孙权了。这个自己想想就清楚了。孙权什么能内没有21岁的时候继承大业,不到一年就评定江东局势,。司马懿呢?为了他儿子奠定了基础,所以曹魏政权那么快就落入了司马氏的手里。呵呵
下面第二个问题。
草船借箭 空城计 借东风 都是假的 还有发明的木牛流马 也没那么神奇
其实就是独轮小推车 呵呵
第3个问题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 也知道明哲保身, 重大面上来说 他绝对是终于蜀汉政权的 《出师表》 写的是让人感激涕零啊。 还有刘备死的时候跟 诸葛亮说,刘禅要是不行的话 你可以取而代之, 呵呵 ,当时诸葛亮不断的磕头,都出血了,说一定会帮助刘禅完成您的心愿,还有诸葛亮是政治家 不是军事家,所以让他背叛 还真不可能。这样看来,诸葛亮还是忠于蜀汉政权的。
庞统死当然不是为了让贤给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里 跟三国志里 都可以看出来
三国志里 也没怎么踢庞统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庞统是个军事家 不是政治家,当时刘备让他去守一个县城,也就是对他能力的不怎么信任,不过谋取西川这个方案也有庞统的份,所以说她是个军事家。要知道当时刘备很器重诸葛亮的,所以庞统也没必要这么做。呵呵
、以上是小弟重初中,一直到大学一直在看三国方面的书籍得出的结论,可能不怎么正确,还请楼主见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