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清河镇的历史故事

请求帮助!帮忙找一些北京海淀区清河镇的历史故事。谢谢 会追赏的。!

  1.清河镇的历史
  清河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地方。清河位于北郊德昌路西侧,曾名清河馆、清河社、清河店等,它离德胜门仅九公里,是当年京北的第一古镇。宋、辽交战时,杨家将曾与辽兵大战城北高梁河,交战时辽兵的大本营就在今天的清河。元朝末年明将徐达和燕王朱棣带兵打到了元大都城下,元顺帝妥帖睦尔于1341年仓皇出逃,带领十八骑人马就是从清河桥上,如丧家犬般逃回了蒙古老家。三是明末皇太极带兵打到了北京城下,明兵部尚书卢象升率领明军与其展开了激战,主战场就在清河至沙河一线。四是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居庸关后,大军直指明崇祯皇帝的大本营北京城,在进军北京的途中,曾在清河扎营,这也是清河小营的由来。

  清河镇还有一段出名的历史是清末办了一所著名的军官学校,原名是保定军校清河预科。它早于著名的黄埔军校,曾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军事人才,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团长关敬陶就毕业于清河军校,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清河军校早已不存在了,旧址上建起了第二炮兵司令部。

  清河镇出名还在于清河制呢厂,它可是官商合办的中国第一座毛纺厂,创办于光绪30年(1904年)。它经历清王朝、中华民国、日伪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再次接管,直至1948年解放。它原名溥利呢革公司,隶属清政府陆军部,以生产毛呢毛毯军需产品为主的工厂,其主要产品完全由军队控制,工厂主要领导管理人员佩带将校尉级肩章,耀武扬威于一时。当然了,今天清河毛纺厂的旧址已经成了著名的高档楼盘-华润橡树湾了。

参考资料:http://house.focus.cn/msgview/6612/171659770.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9
清河镇金朝称清河馆,元朝称清河社,明朝称清河店、清河铺、清河社、清河村。《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清河南北”。是以清河为界分为南镇和北镇。清朝称清河镇。此镇是北京城北通往南口、居庸关的必经重镇,出入北京城的第一道门户,清高宗弘历做《清河道中》诗:“始发清河道,将为塞上行。看山青觉近,问路景如新。”旧属昌平县。1949年底成立清河镇人民政府。1952年8月划归北京市第十三区,即后来的海淀区。镇上有一条路,四条街和四条胡同。一条路即毛纺路,原是一条五米左右宽的人行路,1986年拓宽成十七米宽的柏油路,东与昌平路相接,西至清河毛纺厂。四条街是:东后街、清河大街、西后街和南大街。1949的依次改为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一街呈“Z”形,东与昌平路相接,中与两街相交;二街在镇中心,南北走向,是清河镇的主要街道;三街原是一条水沟,1982年将明沟改为暗沟,改建成三米宽的柏油路,南北走向,南与双清路相连,北与二街相通。四条胡同即:蒋家胡同,石虎胡同、盐店胡同和豆腐胡同。清河镇南原有一座石拱桥,名广济桥,又称清河桥。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南北走向,桥长四十八点零四米,宽十二点四六米,是明代都城通往西北边关和明帝陵必经之桥。1983年将清河裁弯取直,把桥拆迁至清河南的小月河上,改为东西走向,1984年修复。此桥是北京地区仅存的五座古桥之一,属高级保护文物。二街的清真寺,建于清乾隆年间清河南岸(今四街),因地势低洼,每年夏季河水上涨,四周积水,影响教徒做礼拜,光绪二十七年(1901)该寺迁至今址。大殿为十字式重檐六角望月楼型,造型独特。“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进行修葺,现已开放。

镇西有清河制呢厂,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官商合办”。民国四年(1915)由陆军部接管,次年更名为陆军织呢厂,几经兴衰到解放前夕,处于半停工状态。1962年清河制呢厂分为清河毛纺厂,北京毛纺织厂,北京绒毯厂。清河镇从此成为北京最大的轻工毛纺织基地。
第2个回答  2013-02-02
清河村位于东升乡北部,过去曾称清河镇,东临八达岭高速公路,西至朱房村,南临双清路,北至小营路。地处京北郊,是北京城北通往关外的必经之地,素有“京北第一镇”之称。
“清河”作为地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临近清河而得名。清河曾称“会清河”、“清水河”,为温榆河支流。因早年间河水清澈而得名,是北京的著名河流之一。
清河村历史悠久,远在辽代,这里就有了“清河”之称,金代时称“清河馆”,元代称“清河”,明代先后被称为“清河社”、“清河铺”、“清河店”和“清河村”。《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清河南北”,是以清河为界分街南和街北,清代称“清河镇”。该镇旧属昌平县后划归海淀区。
关于清河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西山上有一条恶蟒,经常伤害山下的百姓。这事儿被东海的老龙王知道了,龙颜大怒,于是派他的五儿子小青龙去除掉那恶蟒。小青龙接了父王的旨意就跃出东海,直奔西山而去。找见那恶蟒后,就和它拼打起来。这小青龙不愧是龙王之子,几个回合下来,那恶蟒招架不住了,而小青龙越战越勇,最后打败了恶蟒。小青龙虽然赢了,但却伤了龙体,它挣扎着朝东海的方向爬行,但因伤势太重,爬了不到三十来里地,就再也爬不动了。他想:水流千里归大海,我就变成一条小河流回大海吧!于是一道青光闪过之后,就变成了一条小河,向着大海的方向流去。人们为了纪念它,就把它化作的小河,叫成了“小青河”,并在河边修建了一座小龙王庙。后来河道越变越宽,而且河水清澈见底,于是又被叫成了“清河”、“清水河”。
清朝时,清河镇建有多座储存漕粮的粮仓,“京旗外三营(火器营、健锐营和圆明园护军营)”的军粮多由清河镇粮仓供应。这里粮仓的漕粮是通过南北大运河,经沙河入清河运到的。清河桥附近曾建有漕粮专用码头,漕粮运输繁忙时,来往船只不断,绝大部分漕粮被储存到镇上的粮仓里,也有的被直接装到车上运往各个旗营。清末,漕粮的储存粮仓逐步转到通州一带,这里来往运输船只逐渐减少,其漕粮码头逐步废弃,以至最后全部消失。
清河村地处德胜门外二十里左右,是从关外进京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清河桥(也称“广济桥”)更是军事要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从明代开始帝王们就在清河附近屯兵、屯民,加强对京北地区的设防,至今还有“前屯”“后屯”等地名。相传明朝末年李自成的义军曾在清河附近与明军拼杀过,后经清河桥攻入北京城的。
清河村是有近百年历史的毛纺织基地,最早建厂的是村西的溥利呢革公司,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官商合办”。民国四年(1915年)更名为“陆军织呢厂”,解放以后改名为“清河制呢厂”。1912年9月8日上午,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自来到清河镇,参观了清河制呢厂,他进入车间仔细查看生产情况,工人们为他开车表演。参观后,孙先生很高兴,对未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寄予很大希望。1962年清河制呢厂分为“清河毛纺厂”、“北京毛纺织厂”和“北京绒毯厂”,成为北京市最大的毛纺基地。解放以前,这一带属昌平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归为海淀区。1958年为清河公社,后为东升公社清河大队,多种植水稻、蔬菜。1984年成立清河村民委员会。
随着旧村改造进程的加快,清河村已开始改造建设,其东部的“清河新城”已见雏形, 清真寺将重建。清河水将更清, 古老的清河将焕发青春.

参考资料:http://dongsheng.bjhd.gov.cn/dsgk/dmyl/201107/t20110726_320266.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