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如题所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 之循环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方法产生了持续的高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认为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是以牺牲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势在必行。关键字: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农产品国际化作者:大连民族经济管理学院,姜北萍。 一 引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对自然经济,传统经济的否定。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是解决我国农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之一。我国真正走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要走循环经济的模式,而且循环经济在农村更容易实现。 二 问题的提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这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也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基于农业的现实状况,应该说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唯一的途径。因此,立足各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目的。 我们认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为价格和质量,但农产品是否具有长期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质量和价格并行,即“物美价廉”。因此,要使特色农产品保持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就必须以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支撑点,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关键;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三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 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解,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观点认为,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本质是技术范式的革命。一种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他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①我们认为,循环经济是以遵循生态学规律为基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要坚持“3R”原则,即成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在循环Recycle 四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 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农业可持续发展表述为:“管理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由此判断:(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与传统发展观或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2)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欲为全社会所认同,并立足于现行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将主要依靠技术革新、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及体制改革促成其目标的实现;(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在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与保护,不仅注重产品数量、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还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协调,将产品、效益、资源、环境、结构视为一体;(4)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要求资源占用和财富分配的“时空公平”,即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需要 五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现途径 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核心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在推动经济的发展时,必须同时考虑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是否有利。同样不能就环境保护谈环境保护,必须把环境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理念,循环经济首先要求减少经济活动源头的污染物产生量,其次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废物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对末端治理的模式是深刻的革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念,循环经济强调经济增长并非意味着生产和消费更多的产品,而是着眼于提高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以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耐用性的提高、服务的周到来提高产品的价值,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实现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到质量型服务增长的转变,从生产优先到服务优先的转变,最终实现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大量人力资源的就业开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空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推动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工业文明转变。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是有利于整合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经济。 六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产出,而农业生产是依赖于农业自然环境的开放性生产,因此农业资源的质量高低,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的优劣和成本的高低。因此只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的农业资源。这样,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可以说,从长期来看,农业可持续发展决定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表现。 七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本文采用基于出口数据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法、净出口指数法来分析青海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计算结果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 青海省参与国际贸易的特色农产品中山羊绒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其次是蚕豆,最后活牛。 2、贸易竞争指数 由于青海参与国际贸易的特色农产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因此,贸易竞争指数都为1,即净出口。 3、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青海省参与国际贸易的特色农产品中山羊绒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其次是蚕豆,最后活牛。 由于青海参与国际贸易的特色农产品都是净进口,因此,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山羊绒和蚕豆具有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强;青海的活牛,不具有竞争优势。另外,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青海特色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从显示性指标分析来看,青海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整体不强。除青海省的山羊绒和蚕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外,其余其它产品均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青海特色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八 基于循环经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 常有人说:“环保问题靠政府”。这话有一定道理,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性,需要政府用税收等经济手段来引导或更直接“消除公害”。但是,这种认识又很片面,因为第一,观察国内外环境污染等公害得到控制的历史过程,可发现它们大都是受害群众的察觉与反抗的过程。“公众参与”乃是“21世纪议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它要求人民有权了解更多实情,发挥更大的民主。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第二,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激励人的“珍惜共同资源,爱惜共同的未来”的经济社会体制。所以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公私分明的经济关系为基础,它既是群众自发参与的经济基础,又是政府干预的经济基础,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而“利”是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就可促使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遏制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森林植被退化及污染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长期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三是在农业科研运行机制与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传播。这些措施既符合WTO农业规则的要求,又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遵照生态学规律在农业产业体系内部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以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应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产”的原则,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互惠互补的产业发展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四)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中心,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农业生产实践为基础,在世界贸易组织条款规定的框架内,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规范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与示范。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 (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青海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地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2
前瞻网摘要:近日,为准备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中央各部委就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密集调研。中央关于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基调渐趋明晰,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也为相关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代表农业新型生产方式的绿色循环经济、废物循环利用、低毒高效农药和化肥领域有望获得政策的着重关注。而从影响程度来看,农药行业所受的影响无疑最大。近年来,大部分农业污染事件都涉及到农业生态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对一些食品、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农残门”就像“噩梦”一样如影随形,众多明星企业被“农残门”坑死。例如,张裕,同仁堂、云南白药、九芝堂等一众中药企业,吴裕泰、张一元、中国茶叶、天福茗茶等八大名茶,到现在这些企业都还没有走出“农残门”事件的阴影。
在生态农业的主基调下,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从2013年5月开始,环保部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了草甘膦环保核查,针对农药生产环保污染进行严厉整治,表明政策层对化学农药安全整治决心日益强烈。化学农药生产将日益面临环保、政策等各种瓶颈,而生物农药将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流。
但是,从实际发展来看,尽管我国是农药生产、使用和出口大国,但生物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却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已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仅占农药登记总数的12%左右;制剂产品数量占整个农药登记产品数还不到10%。
根据《中国农药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在我国农药行业中,生物农药工业产值为323.05亿元,占农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62%。但是,生物农药在农药生产中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12年上升幅度达到了2.2个百分点,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