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环保的诗词

kkkkkkkkkk

1、手下留情,足下留青,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2、植树造林,功在千秋。

3、爱祖国,护绿化,保清洁,爱家园。

4、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数自身。

5、保护环境,就是爱惜生命。

6、兴我中华,爱我昆山。爱护家园,人人有责。

7、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

扩展资料: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引起瘟疫。

森林面积的减少。

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环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我国的古诗是文化瑰宝,其中不乏环保教育的资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熔铸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诗篇。过去我们教学古诗,只重视常规的诵读、欣赏与应用,但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古诗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在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感受古诗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培养环保意识。
我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个根本观念叫“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强调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的,人与自然有生命的共感,所以在人类的情感中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又有一种对人文艺术的亲和感。这充分反映在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古代田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自然风物,享受自然的美好,诉说自己追求的理想,感悟自然深刻的哲理。
可看看陶渊明。他宁愿贫困潦倒,也要辞官归隐。在《归园田居》的第三首中,他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劳动归来,虽孑然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归隐的自豪!
又可看看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过故人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风景: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菊花和谐地打成一片,将淳朴的生活美深深地融入诗作中。这是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还是“淡到看不见诗”的诗?(闻一多《孟浩然》)
还可看看王维。他在《鸟鸣涧》中,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描写了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静美澄明;他在《山居秋暝》中,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清新静谧的画面荡涤读者的胸襟,给人以恬淡宁静和无尽的遐思。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美景使人倍感舒适,使人在大自然创造的美景中领悟到生命的美好。
再看看欧阳修。他在《画眉鸟》中写道:“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诗人对于仕宦之途深感厌恶,因而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故作此诗,借着画眉鸟的啼声抒发自己胸中的郁闷。鸟原来是自然界的产物,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展现出它的天赋。鸟类如此,何况是人呢?惟有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才能一展抱负。诗中的“锁”,代表诗人内心解不开的结,而金笼就好比荣华富贵,如果能抛开这一切,隐归山林,或许还能找回真正的自我!
美好的自然让人忘却了名利得失,平复了世事沧桑带来的孤独抑郁,舒展了思绪。人已经融入了自然,他们的情与万物产生了共鸣。幽静美好的自然环境,已不仅是生存居住的简单条件,更是保持节操、锤炼品格、提升品位的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自然在这里显示了伟大的征服力。
大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美好的享受,更开启了人类智慧的闸门,丰润了人类的情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顿然醒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自我激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豁达进取,“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博大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的厚重亲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故土乡情……无不是环境孕育了诗人的理性情感,启示着人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人们向善向美。
古典诗词,特别是山水田园诗“天人合一”的丰富内容告诉我们:没有了大自然,就没有了美;没有了大自然,就没有了启动人类灵动智慧的钥匙;没有了大自然,人类的感情就会缺失。这些诗的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可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界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这就从学生的思想意识上获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启示,把环境保护当成一种理念植根于大脑深处,从而时刻要求自己。
二、感悟古诗中“环保信息”的启示,强化环保责任。
环境造就了诗人。土地、水以及相应的森林、草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正是古代充足的生存资源,给古代山水田园诗以丰富的养料,瑰丽多彩的诗篇、清新奇崛的诗句才层出不穷。但现在许多地方,土地沙化了,水被污染了,森林被砍伐了,草原不长草了。资源在耗竭,环境在恶化,我们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能否从古诗中获得生存的启示呢?
其实古代很多诗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先知先觉者,他们早就给我们提出了预警。我试着让学生寻找这些预警——古诗中的优美风景,有哪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学生收集的诗句之多连他们自己都感到震惊。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楼兰古城早已消失在茫茫沙海中;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的美丽草原现在是风吹沙土尘飞扬;“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储光羲《江南曲》)、“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昔日清澈的江水,如今被污染得浊浪翻天;昔日“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王维《鹿柴》)的茂密森林,今天被乱砍滥伐,连栖身的树木都被砍光了,鸟儿还唱得出歌声,还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吗?
是什么使曾经美丽的风景图片成了远古的神话?我引导学生从古诗探究中寻找答案。有学生说,正是人们丢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的淡然心境,抛弃了“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的简朴民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过度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盖豪宅,坐名车,饮豪宴,才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是我们自己用双手“撕扯”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做起,不久的将来,古代山水田园诗只会变成用文字保存的化石。如果美丽的风景成为遥远的绝响,我们怎能创造诗意的生活?也许这正是古代诗人留给后人的启示。
愚以为,挖掘古诗中的环保信息,引导学生把古诗当预言来读,当警告来约束,在吟诵时加一份环保的激情,强化自身的环保责任,实在是现实赋予语文教学的一项新任务。
三、感怀古诗“今非昔比”的情境,落实环保行动。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只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环保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落实到环保行动上。
读古诗可以改变消费观念。我在教学生学北朝民歌《敕勒歌》时,首先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画面:高山蓝天下,茫茫的草原晴川,星星点点的牛羊甩着尾巴在吃草,那是充满诗意和惬意的童话世界。接着,我介绍我国草原的现状:过去内蒙随处可见的辽阔草原,现在是斑驳陆离,想目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只能到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才能见到。哪里被称为“内蒙古最后的天然草原”。话锋一转,我引到学生讨论某些人的消费观念:因生长在草原上维护生态平衡的发菜和“发财”谐音,广东及其相邻的港澳地区的各种喜筵中,不少人为图好兆头必选这道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人便对草原上的发菜进行疯狂挖采,致使草原沙漠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学生从来没想到自己的消费观念竟然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都决心改掉陈旧的消费观念,向家长宣传拒绝吃发菜,从而让古诗学习中学到的环保理念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读古诗可以改变生活习惯。我在教学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时,告诉学生:想倾听小鸟的歌声,就要改掉吃鸟的陋习;我在教学“绿江深见底”(储光羲《江南曲》)、“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等诗句时,提醒学生:想畅游清澈的江水,就要改掉随意污染江河的陋习,还要节约用水;在教学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我启发学生:想呼吸清新澄澈的空气,就要改掉吃烧烤的坏习惯……
落实环保行动,做个文明而又富有诗意的环保志愿者,我的学生充满了自豪。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3707556.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