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时代 读后感

如题所述

当读到季羡林老先生《我的中学时代》一章节时,感触颇多。季老毕生德行之高尚,学识之渊博,经历之丰富,无愧于一代巨匠宗师。字里行间彰显其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季老先生信手拈来作为《我的中学时代》一书自序的点睛之笔。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读书,第二部分是做人。
下面我谈谈在第一部分读书得到点滴体会;
一.要养成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季老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拥有对书籍孜孜不倦的追求,养成了终生读书、常年学习的良好习惯。而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手机、iPad等电子媒介,越来越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为此,像季老那样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无疑是我们摒弃“人浮于事”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必将有所收获,仰望守住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晴朗星空。
二.要培养治学的严谨细致作风。季老做学问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借鉴的。季老在德国10年的留学生活经历,是其至关重要的10年。德国人向来以严谨、细致著称于世,他们的学风也是如此,学术论文更是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从事资料的搜集、整理等基础性准备,然后再写出条理化、系统化的提纲,直至立论成稿,最后还要反复校对,不让它出现任何差错。读到这,我不经意联想到了如何提升公务员调研工作能力方面,要促成一篇好的调研文章出炉,自然离不开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校对,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字。同样,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应如同治学,不断修炼好“严、细、实”的作风。
三、是如何学习外语的经验之谈。季老一生能熟练运用英语、德语,通晓阿拉伯文、斯拉夫语、俄语、法语等外语,更在我们称为“天书”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古代语种上拥有很深的造诣。至于有何捷径,天赋可能只占一小部分,关键还是勤奋。书中,季老借用鲁迅先生一篇文章中的一则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集市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下妙方纸卷,剥开多层外包装后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一笑之余,颇为耐人寻味,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那就是“业精于勤”。
《我的中学时代》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做人,相对第一部分的读书,我觉得对我们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书中,季老结合自身人生观、处世观、享乐观、长寿观及道德观等方面的见解与读者共享,让我从阅读中受到启迪和感染。
总之,多读书是厚积薄发的根基,读好书更是修身进步的捷径。季羡林老先生的《我的中学时代》,是一册让我受益匪浅、伴随终生的“床头佳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