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肚子会莫名其妙的痛?

如题所述

慢性腹痛是一种起病比较缓慢的、病程比较长的、或者继发于急性腹痛之后的腹痛,它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 内科性腹痛最常见的是再发性腹痛和慢性胃炎。 再发性腹痛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因其反复发作、长期持续,常规治疗经常得不到理想疗效,使患儿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再发性腹痛占腹痛患儿的50%以上,以5-15岁儿童多见,女孩发病多于男孩,比例约为5∶3。再发性腹痛的患儿中有5%可能有器质性疾病,而功能异常者占85%,心理问题占10%。 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植物神经失调,内脏感觉高度敏感,胃肠动力功能失调,心理因素如突然受打击、焦虑、忧郁症、学校恐怖症等等。这类腹痛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是痉挛性或绞痛性的,多在脐周,也可在腹部其它部位;可每日、每周、每月发作,或数月发作一次,每次发作不超过1-3小时,可自行缓解;发作以晨起多见,常于空腹或进餐时突然加重,但少有在夜间疼痛而影响睡眠;发作时可伴功能性及自主神经症状,如呕吐、心悸、头痛、出汗等,还可伴有食欲不振、腹泻、便秘及再发性呕吐。如果经医生检查确诊为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患儿,首先要消除顾虑。在孩子腹痛发作时,让其平卧,腹部放置热水袋或顺时针方向轻揉腹部,大多经排气后腹痛可缓解。如经这些处理后,腹痛仍较剧烈应给予解痉剂、促胃肠动力剂、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药等。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患儿有3/1在5年内症状可解除,25%至30%的患儿症状可持续到成人期。 小儿慢性胃炎也是儿科常见病,其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或脐周反复疼痛,往往伴有呕吐、饱胀、恶心、食欲不振,严重时影响活动及睡眠;多在饭后感到不适,进食不多但觉过饱,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它刺激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以上症状给予抗酸剂及解痉剂不易缓解;合并胃黏膜糜烂时,可反复少量出血;小婴儿还可以表现为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 小儿胃炎的病因很多,但80%以上是由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且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还与胃癌及胃肿瘤的关系密切。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指出,幽门螺旋杆菌是第一致癌因子。幽门螺旋杆菌多在幼年时感染,一旦感染将带菌几十年,自然根除率极低。其次小儿慢性胃炎与胃肠功能失调、营养因素也有密切关系,食物中的维生素A和C的增加与慢性胃炎的减少有联系,而偏食儿童维生素C、E、铁、钙等元素摄入不足,是致病的另一因素。 小儿慢性胃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小儿慢性胃炎应以饮食治疗加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为主。饮食治疗的原则是维持患儿营养摄入,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预防营养失调。根据患儿的年龄、生活习惯安排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饮料等。目前,药物治疗慢性胃炎首先是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以近两年兴起的“短疗程三联疗法”为主,如服用一周的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奥美拉唑,临床证明其转阴率为90%以上;另外就是对症下药解除腹胀、腹泻、恶心等症状。 小儿患腹痛,可按腹痛发作部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上腹正中痛:多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胸膜炎、大叶性肺炎、胆道蛔虫症等。 2、右上腹痛:多为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肠蛔虫症、胆道蛔虫症。 3、左上腹痛:多为脾脏创伤等。 4、脐周围痛:多为肠蛔虫症、肠痉挛、急慢性肠炎、过敏性紫癜等。 5、右下腹痛:多为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等。 6、左下腹痛:多为痢疾、粪便堵塞、乙状结肠扭转等。 7、脐部痛:多为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等。 另外,小儿感冒时也常出现腹痛,这是小儿感冒的一个特点。其腹痛往往在早期出现,疼痛可轻可重,一般在脐周或右下腹,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无明显压痛。 小儿腹痛对小儿健康威胁很大,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治疗小儿腹痛的关键是诊断及时、准确。凡小儿腹痛明显且不能缓解者应立即到医院。如果是2岁以下小儿突然腹痛、阵发性哭闹不安、下肢屈曲、双手握拳、面色苍白、呕吐、便血呈“果酱”样大便,可能为肠套叠。应立即带患儿到医院急诊。如患儿发热、腹痛明显、以右下腹痛为重、腹部发硬、不能按压,可能为急性阑尾炎,应到外科急诊,千万不能耽误时间。小儿腹痛的原因较多,因此医生及家长要仔细观察。 小儿腹痛时千万不要随意使用镇痛药,否则就会掩盖发病时的症状,影响对病情的观察,以致延误诊断和治疗。 有些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发生阵发性腹痛,多方检查又找不到原因,服治疗肠痉挛和驱虫的药也无效。其实,这种腹痛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小儿胃肠生长痛”。 小儿胃肠生长痛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发作,每次疼痛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腹痛部位以腹周为主,其次是上腹部。时痛时止,反复发作,腹痛可轻可重,严重时可令孩子持久哭叫、翻滚,肚子稍硬,间歇时整个腹部柔软,可伴有呕吐,吐后精神尚好。 疼痛无一定规律性,疼痛程度也不一致,轻的仅为腹部不舒适感,重则为肠绞痛,孩子疼痛难忍,还可听到“咕噜”的肠鸣音。但这种疼痛可很快缓解,缓解后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及活动即恢复正常。 腹痛原因小儿胃肠生长痛是由于肠壁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为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其发生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受凉、暴食、大量冷食、婴儿喂乳过多等等。这种腹痛多见于3~12岁儿童。其机理是由于孩子生长发育快,机体的血液供给一时间相对不足,肠道在暂时缺血状态下,出现痉挛性收缩引起疼痛。另外,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导致肠壁神经兴奋与抑制作用的不协调,引起肠管平滑肌强烈收缩也会出现疼痛,所以医学上又称之为“小儿肠痉挛”。 如何应对对于小儿胃肠生长痛,一般不需治疗。如果疼痛严重时可热敷或按摩足三里穴及腹部,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作用。不过,能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很多,必须请医生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确诊为胃肠生长痛。 本病属于单纯的功能性变化,为非器质性病损,故预后较好,多数可自愈。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口服适量的颠茄酊,则能很快缓解疼痛。 另外,当排除各种可能性的急性疾病和蛔虫病外,找不到病因的各种反复性腹痛都可能是习惯性腹痛。多半在4岁左右开始。常在早餐或饭后痛,问孩子哪个部位痛,常指肚脐部,没有发烧或腹泻。疼痛并不很厉害,过10~20分钟就好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了。可是第二天孩子又会同样地叫嚷肚子痛,到医院检查,找不到实质性的病变,检查大便也找不到虫卵。 腹痛原因这种病虽然还没有列入一般的教科书中,但在幼儿中是确实存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还显示,类似这样的腹痛不但存在,而且还相当多。推测是因孩子的内脏过于敏感,把胃肠的蠕动误当作腹痛,也可能是由于便秘,因为有很多小孩在大便后,腹痛便消失了。 如何应对目前,对于习惯性腹痛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平时,主要是尽量防止孩子便秘,让孩子多吃些水果、酸牛奶等食物。疼痛发作时,用拇指压迫他的“足三里”穴,可以很快止痛,注意不要用指甲压,以免伤害皮肤。(确定“足三里”的部位可以让小孩坐在椅子上,屈曲膝关节用右手拇指压在右膝关节上面,中指压在膝关节外侧的部位即是“足三里”穴。这个穴位的上下范围较大,“模糊”一点也可。)特别提醒:有的刚上幼儿园的小孩,每当让他上幼儿园时就喊肚子痛,好像是在装病似的。这时,家长不应武断地说孩子装病而斥责他,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也不宜显出过分焦虑。可以告诉孩子:“等腹痛好了再去”。这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一种习惯性腹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