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中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法国的什么地区

如题所述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是徳法交界处,也是法国比较发达地区
普法战争时期,法皇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惨败给德国威廉皇帝的军队,法皇拿破仑三世,十名元帅等都被俘虏,法国被迫割地求和。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这离德国很近,又发达,所以侵略的这

阿尔萨斯,课文中有这句话:“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如今30岁以上的人,大都学过这篇课文,并身受极大的感染与震撼。可是又有谁想过,都德其实完全是在混淆视听、撒下弥天大谎?

阿尔萨斯和洛林原本就是德国的传统领土,直到今天,阿尔萨斯居民仍绝大多数为德意志族人,讲德语的阿尔萨斯方言,只不过在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被迫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才被法国吞并),长时期里当地居民不断抵制法国殖民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1870-1871)后被归还给普鲁士,1918年再次被法国侵占,因而当地居民根本就不可能认同法国和法语。

19世纪以来,在阿尔萨斯地区的语言文化历程,是法语对这一地区方言压制的历程,也就是说,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是受害者的一课,却极有可能是加害者的一课。1945年以后,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甚至要把说德语的全都赶出去,连路名都要改成法文的。《最后一课》现在来看,确实是都德在普法战争期间,基于民族主义的杜撰,背离了真实的美德,如此与事实完全相反并露骨的卫道士行为,也的确让人们震撼。

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不但不会为最后一堂法语课而难过,反而会为重新学习自己的民族母语----德语而感到自豪,为成功抵制法国侵略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而骄傲

因而韩麦尔先生最后只会奋笔写下“德意志万岁”,而不会是什么“法兰西万岁”!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是徳法交界处,也是法国比较发达地区
普法战争时期,法皇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惨败给德国威廉皇帝的军队,法皇拿破仑三世,十名元帅等都被俘虏,法国被迫割地求和。

阿尔萨斯和洛林现在属于法国领土,它们离西德国境线很近。

德国和法国自古以来,在领土扩张问题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而每次战争结束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就常被两国划来划去的。

虽然居住在阿尔萨斯的大部分人原本是德国人,但当时的普鲁士不顾国民的反对,把阿尔萨斯划给了法国。从那以后,阿尔萨斯人受法国法律的约束,

作为法国国民生活着。同时也将法语作为自己的语言学习。
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不但不会为最后一堂法语课而难过,反而会为重新学习自己的民族母语----德语而感到自豪,为成功抵制法国侵略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而骄傲

因而韩麦尔先生最后只会奋笔写下“德意志万岁”,而不会是什么“法兰西万岁”!

我说了这么多,选我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24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是徳法交界处,也是法国比较发达地区
普法战争时期,法皇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惨败给德国威廉皇帝的军队,法皇拿破仑三世,十名元帅等都被俘虏,法国被迫割地求和。

阿尔萨斯和洛林现在属于法国领土,它们离西德国境线很近。

德国和法国自古以来,在领土扩张问题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而每次战争结束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就常被两国划来划去的。

虽然居住在阿尔萨斯的大部分人原本是德国人,但当时的普鲁士不顾国民的反对,把阿尔萨斯划给了法国。从那以后,阿尔萨斯人受法国法律的约束,

作为法国国民生活着。同时也将法语作为自己的语言学习。
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不但不会为最后一堂法语课而难过,反而会为重新学习自己的民族母语----德语而感到自豪,为成功抵制法国侵略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而骄傲

因而韩麦尔先生最后只会奋笔写下“德意志万岁”,而不会是什么“法兰西万岁”!
第2个回答  2009-11-22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1873),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如今30岁以上的人,大都学过这篇课文,并身受极大的感染与震撼。可是又有谁想过,都德其实完全是在混淆视听、撒下弥天大谎?

阿尔萨斯和洛林原本就是德国的传统领土,直到今天,阿尔萨斯居民仍绝大多数为德意志族人,讲德语的阿尔萨斯方言,只不过在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被迫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才被法国吞并),长时期里当地居民不断抵制法国殖民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1870-1871)后被归还给普鲁士,1918年再次被法国侵占,因而当地居民根本就不可能认同法国和法语。

19世纪以来,在阿尔萨斯地区的语言文化历程,是法语对这一地区方言压制的历程,也就是说,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是受害者的一课,却极有可能是加害者的一课。1945年以后,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甚至要把说德语的全都赶出去,连路名都要改成法文的。《最后一课》现在来看,确实是都德在普法战争期间,基于民族主义的杜撰,背离了真实的美德,如此与事实完全相反并露骨的卫道士行为,也的确让人们震撼。

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不但不会为最后一堂法语课而难过,反而会为重新学习自己的民族母语----德语而感到自豪,为成功抵制法国侵略者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与习俗而骄傲

因而韩麦尔先生最后只会奋笔写下“德意志万岁”,而不会是什么“法兰西万岁”!
第3个回答  2009-11-18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是徳法交界处,也是法国比较发达地区
普法战争时期,法皇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惨败给德国威廉皇帝的军队,法皇拿破仑三世,十名元帅等都被俘虏,法国被迫割地求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11-24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是徳法交界处,也是法国比较发达地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