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9-10-20
在科技人才队伍方面。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只有700 余名科技人员。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46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在“两弹一星”方面。1958年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在重量上超过苏美等国的人造地球卫星,1972 年发射了第二颗科学实验卫星,1975 年11 月16 日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1970 年到1998 年,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科学试验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三大系列50 多颗各种轨道卫星,而且掌握了技术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控制技术。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在载人航天方面。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发射场、着陆场和航天测控与通信等七大系统,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密集。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国300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工作人员先后参与研制、建设和试验。2000 年,中国先后两次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和二号宇宙飞船。2003年,运载一人的“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神舟六号”首次实现了两人五天的太空飞行,首次开展了太空科学实验,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度, 2008年,“神舟七号”成功实现了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进行空间材料科学实验,释放伴飞小卫星。
在杂交水稻方面。解放初期,我国水稻生产水平低下,品种落后,亩产量不足100公斤,大部分农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60年代初,我国培养的农科员袁隆平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三系法”杂交水稻诞生,平均亩产增加了20%,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五千万人。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三阶段发展战略的袁氏设想。经过全国22 个单位、数百名科学家的共同协作和10 年的艰苦努力,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一种新的“二系法”杂交水稻品种,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是我国目前大面积种植水稻中产量最高的品种。据测算,这种具有超级稻特征的水稻新品种从播种到成熟平均每天每公顷产量可达到100 公斤以上,去年亩产量最高达860多公斤,中国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中国的杂交水稻也给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1990 年,杂交水稻的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试种结果是比美国的优良品种增产38%,1992年初,联合国粮农组织作出一项重要决策:借助中国的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 多个国家引种。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8 个国际大奖,被国际上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有人说,世界可以没有比尔·盖茨,但不可以没有袁隆平。计算机不能当饭吃,无论多么高效的硬件,多么完美的软件,都不能用来填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