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员们,为什么要带顶戴,花翎?

如题所述

看点清朝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朋友,都对于清宫戏里满清王公贵族服饰非常熟悉。这些位高权重的“要角”,头戴红缨盔帽,上面镶嵌着珠石,其后还拖着一条孔雀的翎子,举手投足间显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如果其中某个大官因为某事被撤职,皇帝都会说一句:撤去顶戴花翎!由此可见,这看似普通,实则重要的冠饰,对于官员身份地位如何息息相关了。清朝的“顶戴花翎”虽然是一体,但是却由“顶戴”与“花翎”两个部分组成。

它是清朝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种标志官员品秩的方法。“顶戴”,俗称“顶子”,是指那些大小官员们,但凡有官爵者,所戴冠顶上镶嵌的各色宝石。而花翎,则是附戴在帽冠上的一种“冠饰”。按照清朝朝廷的规定,不是有“顶子”的官员都能戴花翎。因为花翎并不是完全标志品级,它更多的是一种奖励和荣耀。

“顶子”上镶嵌宝石,最初起源于清太宗皇太极的崇德初年。不过,据说这种做法在元朝就已经开始。据陶宗仪《缀耕录》中记载,元成宗铁穆耳的泰德年间,有一位回族巨商,卖一块红色的宝石给某位官员,这颗宝石晶莹剔透,色泽细腻,它重一两三钱,一看就是非常难得世间罕物。这个官员就将这颗难得的宝石花了巨资买下献给皇帝。

皇帝见了爱不释手,非常喜欢,便决定让能工巧匠将它镶嵌在冠顶之上,以为装饰。从此之后,元朝的各代帝王,每逢举行重大仪式的时候,都要戴上这顶镶嵌宝石的皇冠。皇太极也效仿元朝帝王,将宝石安在皇冠顶部,借以显示自己的地位。


由此可见,“花翎”是清朝居某种特殊地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绝非一般人就能佩戴。在清朝早期,按照昭梿《啸亭续录》中的话“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福建提督施琅,本来是明末将领郑芝龙的部将,他投降清朝后,归在汉军的镶黄旗。康熙年间,为了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立下了大功。他还建议在台湾屯兵驻守,防备抵御外来的侵略者。康熙极为赏识他的功绩,便赐予御用袍等等显示荣宠的物品,并且封为“世袭罔替”的靖海侯。

按照一般人来讲,他得到官方的荣耀应该是足够显赫,但是施琅却上疏,坚决辞掉“靖海侯”爵位,而竭力恳请朝廷“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当时这件事,引起了朝廷的很大的震动。大臣们纷纷认为,按照清朝的规制,在外的将军从未有赐花翎的先例,此事决不能开先例。但是康熙却并不认同大臣的议论,他力排众议,特别下旨予以赐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6
清代的官员们,要带顶戴,花翎,这是当时的风气,当时的规定。
第2个回答  2019-09-26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服饰也在不断变化。到了清朝,服饰经过漫长的演变,变得更为系统了。清廷对官员的服饰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官位不同,服饰的品质、数量、颜色也各不相同,甚至连帽子上一颗小小的珠子也有各种规定。这体现出森严的等级观念,而顶戴、花翎则是官员级别高低最典型的标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26
带顶戴,花翎是与官员的品级相关,代表着身份与地位
第4个回答  2019-09-26
每个顶戴和花翎也不是同一种动物上取下的,所用的动物代表的级别也高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