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cycliophora
H
王明祖
以具有次生表皮角质膜形成的体鞘为特征的一类线虫。属垫刃线虫目、环线虫亚目、鞘线虫总科、鞘线虫科、鞘线虫亚科。已知102种,是地理分布很广的植物外寄生线虫。潮湿的森林、河边和沙壤土是适宜的生活环境,32~35℃是发育的最适温度。
雌雄同形,蠕虫状。体长0.4~2.0毫米,中部较肥大。体环较粗,平滑,总体环数超过200个。唇区宽圆,不缢缩。口针细长,伸到25~40个体环处,基部球发达,向后倾斜。侧带区一般没有刻线。食道前部肿大,与中食道球界限不明显,峡部短,后食道球梨形,较小,通常可见3个较大的细胞核。排泄孔和半月体位于近肠前端水平处。雌虫单生殖腺,向前直伸。卵母细胞单列。阴门横裂,通过一管伸出体鞘。肠常延伸到尾部,致使直肠和肛门难以辨认。雌虫和幼虫尾呈长圆锥形、丝形或圆筒形,极少数半圆形。雄虫较雌虫短而细,角质膜不形成体鞘,没有口针。唇颈退化,交合刺镰刀形,少数种类的呈“U”形或直,泄殖腔延长呈唇形,交合管从唇口向前伸出。交合伞发达,只包到肛门区,几乎以相同的距离伸展在交合刺前方和后方。该属线虫在最适的温度条件下,完成一代只需15~18天,二龄幼虫从植物幼根近尖端侵入为害,以口针刺穿寄主组织后,连头部一同进入2~3层细胞深处取食,在根末端形成根瘤状肿大,2~6天内可将周围细胞营养取尽,造成细胞死亡。
典型鞘线虫(H.typica de Man)在欧洲中部是常见的植物寄生线虫,侵害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根部。且广泛分布在荷兰,为害胡萝卜,使根毛减少或消失,造成寄主停止生长。在德国中部广泛侵害多种蔬菜。微细鞘线虫(H.minora Wu)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是芹菜的重要病原线虫,菜豆和甜玉米也深受其害。相似鞘线虫(H.similis Thorne)除为害甘蓝和莴苣等许多蔬菜作物外,还侵害大果酸果蔓,使茎数量减少,总长度降低,新梢和根重均大大降低。蚤缀鞘线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广泛寄生柠檬、番茄、黑脐豆、芹菜、辣椒及其它多种栽培植物和非栽培植物。番茄、南瓜受害后减产10%~20%。具核鞘线虫在澳大利亚侵害柑橘,受害根尖端肿大形成虫瘿,是重要的柑橘病原线虫。纤弱鞘线虫是美国弗吉尼亚州桃树的病原线虫。
茄子病害
eggplant diseases
李明远
世界已知近40种,至1991年中国已报道近30种。叶、枝、茎、果均为害的有褐纹病、绵疫病、晚疫病(Phytophthora inbestans),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灰霉病(S.buckeliana)。为害叶或主要为害叶的有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褐斑病(Cercorpora melonge-nae,C.solani-melongenae),白粉病(Sphaerotheca buliginea),Leveillula taurica,,Erysiphe cichor-acearum),轮纹病(Ascochyta melongenae),斑枯病(Septoria melongenae,S.lycopersici),黑斑病(Alternaria tenuis),叶霉病(Fulvia fulva)等。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猝倒病、立枯病、白绢病(Athelia rolfsii),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icognita,Meloidogyne sp.)。为害花的有花腐病(Choanephora cucurlitar-um)。为害果的有炭疽病(Glomeulla cingulata,Co-lletotrichum capsici),黑斑病(Alternaria spp.)。使维管束变褐凋萎致死的有镰刀菌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黄萎病和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 cearun)。病毒病已知有7种,中国只报道有花叶病(CMV、TMV)。类菌原体病有花叶变病(MLO)。最重要的是褐纹病、黄萎病、绵疫病和苗期病害。
褐纹病
中国各省均有发生,引起幼苗猝倒、叶斑、茎折、枝枯和果腐等,后期病部表面产生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原物是茄褐纹间座壳[Diaporthe vexans(Sacc.et Syd.)Gatz.],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是茄褐纹拟茎点霉,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寄主范围窄,除茄子外,只侵染辣椒。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残体及种子内越冬,在种子或土壤中可存活二年,再侵染频繁。借种子、风雨、昆虫、农业操作(摘果、整枝)等传播。暴风雨后发病明显,特别是种植在连作地上,常因植株茎基部溃疡而整株倒伏。病害控制:发病严重地块实行轮作;无病果留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病果;发病期间喷施代森锌、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
黄萎病
分布广,东北地区特别严重。病株叶片表现局部褪绿发黄至褐色枯死,凋萎,有时植株半边叶片表现黄化,另一边生长正常,但后期全株发病。茎基部维管束黄褐色至深褐色。病原物主要是大丽花轮枝孢,少数地方如陕西,也有黑白轮枝孢,均为半知菌,丝孢目(见棉花黄萎病)。病菌寄主范围广,为害多种蔬菜。主要以潜伏在病残体上的菌丝体、厚壁孢子和微菌核越冬,自根部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最后在维管束组织内定殖和蔓延。种子带菌。病菌主要通过流水、肥料、农事操作等在地里扩散。病害控制:应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播种无病种子,播前温汤浸种或药剂消毒;注意田间管理;发病早期用多菌灵药液灌根。
茄绵疫病
发生普遍,尤以南方各省为多。主要为害果实,也侵染幼苗、叶片、茎及花器,引起幼苗猝倒、茎腐、花腐、叶腐和果腐。潮湿时,病部表面(特别是果实上)产生白色绵毛或霉层(病菌菌丝体或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原物为烟草疫霉,偶有辣椒疫霉,均为卵菌,霜霉目,寄主范围广(见柑橘疫霉病、辣椒疫病)。圆茄系品种较长茄系品种抗病。高温(25~30℃)多雨或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天气闷热,病害发生严重。病菌主要以卵孢子或厚壁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内越冬,产生孢子囊引起初侵染,再侵染频繁,主要靠土壤、雨水、灌溉水传播。病害控制:应避免与葫芦科蔬菜连作;注意田间排水;采用高畦,合理密植,使株行间通风透光;及时摘除病果;盛果期,发病始期喷施乙磷铝、甲霜灵、瑞毒霉、杀毒矾或波尔多液等杀菌剂。
苗期病害
(见番茄病害)。病原物中北方以瓜亡革菌较主要,南方以各种腐霉(Pythium spp.),包括瓜果腐霉,终极腐霉较多。
侵染概率
infection probability
肖悦岩
又称侵染几率。一定数量的病原物传播体着落于寄主体表后,在一定条件下得以侵染成功,引致发病的传播体所占的比例。所谓侵染成功即完成全部侵染过程,显现症状。与植物病害侵染过程的不同阶段相对应,侵染概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孢子(传播体)萌发率、侵入率和显症率,侵染概率是三者的乘积。其中,侵入率(penetration probability)指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侵入定殖的概率。侵入率和侵染概率虽然密切相关,却不相等。前者需要通过组织学观察,计数侵入并定殖成功的点数,而后者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发病点数来推算,计算公式如下:
侵入率=侵入点数/接种的传播体数
侵染概率=发病点数/接种的传播体数
与侵染概率相近的英文术语是荷兰扎多克斯(J.C.Zadoks,1979)采用的接种体效能(effectiveness of inoculum)和美国纳尔逊(R.R.Nelson)采用的侵染效率(infection efficiency,简称IE)。
关于侵染概率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美国霍斯福尔(J.G.Horsfall)提出“接种体势能”(inoculum potential)这一术语,一度曾被广泛使用,原意指接种体密度。1956年英国加勒特、(S.D.Garrett)在研究土传病害时发展了它的内涵,赋予质和量两方面涵意,既包括接种体密度又包括传播体萌发侵染的能力。1971年美国贝克((R.Baker)解释为接种体数量、生活力、致病性和环境条件的综合量。1986年中国曾士迈将病原物致病性、寄主抗病性和环境条件对侵染的作用综合为侵染概率值,用某种函数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任一环境条件下病害数量的表达式:
由于病原物的传播体(接种体)十分微小,绝大多数需要用显微镜观察,所以很难准确计数。在实际工作特别是田间试验中,常采用间接方法。即以散布体(接种用的病体)的位点数相对地代表接种菌量。位点数的单位可以是病株、病叶、病斑。用下述公式计算病害日传染率:
病害日传染率与侵染概率的概念相近。计算日传染率时,采用了同一的计量单位(病点),使调查、计算变得更加直观、简便。因此,日传染率更具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