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无明的人?

如题所述

1、佛教讲无明就是三毒,也就是贪嗔痴。贪是贪心,嗔是嗔心,痴是愚痴。无明之人便是看不清事物本质,不知道万物空无自性,而执着于本质为空的事物上的人。

2、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3、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小乘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4、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谁?死后是否真有轮回?有没有我?这些一概不知,皆在无明中。大无明就是一切的大疑问,学佛不从这里入手,一切都是空事,没有用,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此是因地法门。

5、其次,我们心念的来去,以及思想情绪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绪的奴隶,这些妄想烦恼从哪里来?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远搞不清楚,这就是无明。假如这个因地法门认识不清,只求佛保佑,求佛加庇,说老实话,这正是无明烦恼。

6、佛说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文殊菩萨担心我们不但无明断不掉,连无明是什么东西都莫名其妙,所以,特别代我们提出问题:云何无明?

扩展资料:

1、世尊说:"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在凡夫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生起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因此叫做无始无明住地。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烦恼叫做"上烦恼"。

2、这些上烦恼只有在我们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所以上烦恼又称为"过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无始无明不是从众生的根尘识中来,这种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3、二乘辟支佛阿罗汉断尽一念无明,即断了分段生死,舍报后可取涅盘。二乘辟支佛阿罗汉虽断尽了一念无明,却仍末与无始无明相应,没有到达无始无明境界。

4、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开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佛地方才断尽。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仍然还有过恒沙数修所断上烦恼末断,名为尘沙惑未断,到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到无始无明境界。

5、七住菩萨开悟明心时分破无始无明,同时也断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之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他还有--欲爱、色爱、有爱住地三种住地烦恼,要到八地,才能断尽。故菩萨种性的佛子,不须断尽一念无明,便可直接破无始无明。

6、断尽一念无明,舍报后就可以取涅盘,所以菩萨在断一念无明之前应先求明心见性,免得成为菩萨声闻,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断尽一念无明是悟后起修的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7

无明之人指的是看不清事物本质,不知道万物空无自性,而执着于本质为空的事物上的人。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南传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

扩展资料:

一念无明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

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盘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

欲界爱住地:是指对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

色界爱住地:是指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禅到四禅的这些境界的贪着。

有爱住地:是指于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虽然没有色阴,但是有受想行识四阴——能知能作主的心还存在。因为贪着无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产生无色界的苦果。

这四种住地的无明生起一切的烦恼叫做“起烦恼”,总称一念无明烦恼。一念无明是阿赖耶识从无始劫以来累积留存下来的。

一念无明无始有终,是众生轮回的原因,断尽一念无明,就断了轮回的种子,舍报后可以取涅盘。故二乘辟支佛及阿罗汉都已永断一念无明,一切妄想烦恼永不复起,舍报以后必定取证涅盘。

如果烦恼妄想又生起来,就是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只是暂时伏住而已,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如果涅盘中还是会起一念的话,那就还是要在三界里面受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明

参考资料:凤凰网-佛陀箴言:天天说无明 无明到底是什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无明就是三毒,也就是贪嗔痴。贪是贪心,嗔是嗔心,痴是愚痴。无明之人便是看不清事物本质,不知道万物空无自性,而执着于本质为空的事物上的人。

【内容】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根本的 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 五欲之境而不离的 心理活动, 《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 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 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 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 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 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 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 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14
“无明”,觉察不到,不觉悟,不明白。
比如说无明习气,就是指很多非常细微的习气,虽然存在但是却觉察不到。
比如有的人没有道德修养,但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没有道德修养;
比如对别人发脾气会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但是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
比如还有很多深层意识里面的东西,像潜意识里的,我们的显意识根本就觉察不到。
(仅供参考)
第4个回答  2019-12-05
无明=没有开启“意识”=音+心、言(口)+音+戈(身).中的如来本性。
开启之后:我=音=如来。
未开启:无明=我=执业(贪嗔痴慢疑嫉妒)。六层业力烦恼把"音"包围=六道轮回。我≠音。
所以,佛陀说:凡夫的“执妄为真”就是无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