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十八岁出远门》一文的详细主旨是什么

能说的具体一点么?感想之类的。

十八岁的“我”开始了旅程,十八岁的青春开始被放逐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环境里,“我”面对一切都如此的放松,因为“我”总是把眼前的新鲜想象成一些“我”有限的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甚至于“我”的小聪明让一支烟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喜悦。

“我”有点沾沾自喜,出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最后司机拿走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唯一的受害者,孤零零站在抛锚的车前。

余华的这部作品中,展示了青年成长阶段在迈向成人世界时的种种遭遇:理想与现实、抗争与无奈、残酷与温暖、失去与收获等。

可以发现,作品中还透露出两个更深层次问题:一是青年所接受的成长教育的悖论,二是在青年成长过程中正面引路人的缺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86年《北京文学》举办了一个青年作者改稿班,希望借此发现新人、新作,余华本不在这批青年作者中,被临时邀请来参加。

接到邀请的余华手头尚没有可以带到北京的合适小说,恰巧余华在晚报上看到抢苹果事件的新闻,于是他以此新闻为蓝本,很快的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卡夫卡对余华创作上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余华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卡夫卡对自己的影响。“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我要感谢卡夫卡,是卡夫卡解放了我的思想。”

余华在谈论卡夫卡对他的“解放”时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一部作品,就是《乡村医生》,他发现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他想让那匹马存在,马就存在;他想让马消失,马就没有了。他根本不作任何铺垫。我突然发现写小说可以这么自由。”

接着他创作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余华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受卡夫卡影响最早期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八岁出门远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3
,《十八岁出门远行》所揭示的现实存在的矛盾与悖廖无疑也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作品中青春心情的起伏转变更是对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历程中心理轨迹的传神剖示。同时,纯净的语言,精巧的叙述技巧,又使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实体,而它的内在精神则充溢着东方智慧式的静穆内省。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22
这篇《十八岁出远门》将一个乳臭未干的“成人”抛弃在现实世界的“荒野”中,莫言说:“余华市清醒的说梦者。”的确,整个故事我们仿佛在梦中,这个梦有“我”的理想世界,有现实的玩弄,有人性的显现,也有残忍的笑和痛苦的苦,还有利益中每个人心态的变化,苹果还是正义,红色的背包还是抛锚的汽车,是不是每个人的最后的旅店就是这个自己看不起的“破车”呢?我倒反觉得“我”被打之后在地上爬起来的洒脱和洗礼,那是十八岁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多么的可怕,有时多么的可爱,可怕在于每个人在社会的纠缠中扭曲的人性,可爱在于十八岁的我们用我们的纯真可以看得更清楚什么是我们的需要,一个梦中的人也许比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看得更清楚这个社会,正如余华所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至于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1-23
十八了他出门闯荡了,
第4个回答  2014-01-23
http://lhw1976.bokee.com/3411860.html这上面说的很详细,自己看看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