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焦母为什么赶走儿媳妇

如题所述

楼上有才啊!
其实,你考虑一下时代背景的话,那理解将容易一些。
汉代,儒学一跃而为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及其伦理规范开始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
法律伦常化可以说是汉代的特点。
"四德"作为所谓的女性准则,于是也就成了焦母这个封建老太太选择儿媳的基本标准。

刘兰芝,12岁随母亲学家务,十三学女工,十四时已成,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学成后“三日断五匹”;紧要时“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随后一年,其为了能和即将成亲的秀才丈夫焦仲卿“和睦”,开始学习史书、理、乐。如:“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随之嫁给焦仲卿。

开始,焦母自持(封建老太太的固有毛病),从而刁难兰芝。但兰芝在"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可以说挑不出瑕疵。然而,随其子入堂为府吏(像现在刚上的镇级公务员)后,情况发生大变。

即:起因为:焦仲卿长不归家,而对此兰芝她无意间的语言流露触犯了焦母的忌讳。
例如:刘兰芝说过:“君即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样清晰的告白包含了兰芝几多埋怨,几许凄楚。新婚日短,别离日长。刘兰芝对于终日相守,弹琴鼓瑟的向往溢于言表。即使不能厮守日日,每天多一些时间共处说说话也聊以慰藉相思之情吧。然而这只能是一种奢望。
又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伶俜的不只是身形,还有兰芝那颗渴望关爱的孤寂的心灵。身体的疲劳当然可以忍受,但心灵的落寞难免使正当芳龄的兰芝心存怨尤,言语之间自然会经意或不经意流露对两情和谐的渴盼。

而在当时,焦母也不经意的听到这样的言语。 于是,问题爆发了。

焦母只有仲卿一个儿子,封建家庭特别看重的仕宦门楣与光宗耀祖的希望和重任自然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仲卿是家族的希望,更是焦母的希望,就是焦母后半世生活的寄托与倚仗。
仲卿本是小吏,但焦母依然固执乐观地怀有无尽期望“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孝顺的仲卿也正是按照母亲的愿望兢兢业业的努力着,当母亲和妻子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当心爱的妻子被母亲休回家时,而焦仲卿依然没有忘记他的事业,一再“吾今且赴府”。

仲卿对事业的一意执著正是焦母所希望的,而现在刘兰芝对两情相悦的渴望势必影响到焦仲卿的事业进取心,势必影响到焦仲卿未来大好的前程,就有可能给家族和自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焦母万万不能容忍的,所以面对仲卿的询问她说“便可速谴之,谴去慎莫留”。

当焦仲卿“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时,焦母更加感觉到了刘兰芝对焦仲卿的情感攻势的苗头和未来威胁的严重性,也更加坚定了她的判断和决定,她歇斯底里的槌床大怒,“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焦母是不可能允许有这么强烈的情感的人作她家的儿媳的。
至此,兰芝被休。

可以说,是汉代相对宽松的妇女生活环境使刘兰芝保留了比较真实的情感追求,但也正是这种真实的人性渴望加速了刘兰芝在封建社会的陨落。

至于没生孕以及三楼所述,你若理解过文章就会发现,很无稽。恋子可能有点,但在汉代儒家理学影响下,也不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9
说法不一,但大多是猜测,没有真凭实据,比如刘兰芝没生孩子啊,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说法是焦母有强烈恋子情结,总之说法很多,都是猜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9-20
父女是前世的情人,婆媳可能就是前世的仇人,所以啊婆媳相处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焦母多年守寡,已经把儿子看做是他的唯一了,现在感觉被媳妇抢走了,当然要仇恨媳妇啊,再者,不是每个人呢的修养都很高,可以主动让空间给下一代的,很多事情就是想不明白!
第3个回答  2010-09-20
猜测是没有生孩子,还有就是夫妻感情好,母亲有点嫉妒
第4个回答  2010-09-19
刘兰芝有个性,不符合封建社会对所提出妇女的标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