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扩展资料: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文课程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基本理念之一,这是语文课程的目的。要明确把握这个目的,我想得好好品读“全面”、“语文素养”两个关键词。全面,一则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则是必须面向学生的整体,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语文素养,应该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这就明确定位语文课程的目的,而揭示目的的本真直指人的教育,这才是人道的教育。话说回来,语文课程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基本理念之二,它是语文课程目的实现的前提。语文教育的特点什么?一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人文性揭示出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导向作用,学语文、学会做人,学语文、学会生活;对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揭示出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特征,尊重学生个性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以形成良好的个性,激活其创造力。二是语文学科极强的综合实践性。应立足课本,突破课本,举一反三,重在积累,重在运用,而习得整体性、生活性能力。三是汉字、汉语自身规律,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字、汉语自身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应淡化分析性操作,不应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应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学好语言,重视言语的教学,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因为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适应社会,改造世界的心理战果。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本理念之三,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的的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就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揭示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揭示出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从而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中,其核心要素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同时,需要明白的是,对这种方式的定位与实施是采取积极倡导的态度,说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长期的甚至是漫长的,需要着眼未来发展,摒弃眼前功利,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教学的正道。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基本理念之四,是语文课程实践的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鲜活的发展着的生命体,作为语文课程理应以关注生命体发展为核心,开发出植根现实,植根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课程内容,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学,形成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成就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0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相联系,语文素养代替语文知识和能力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里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第3个回答  2017-07-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到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基础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过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4个回答  2020-12-2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