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第一中学的学校简介

如题所述

利津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54年5月,位于利津县城,原名为利津中学,1956年5月,定名为利津县第一中学。1958年开始招收高中班。1958年11月,改名沾化县第二中学,1961年9月,恢复利津县第一中学校名。1969年5月,学校下放到城关公社,改名为“利津县‘五七’红校”,1972年10月恢复利津县第一中学校名。1976年9月,学校再次下放到城关公社,改名城关公社“东方红中学”。1978年9月恢复县办,再次恢复利津县第一中学校名,并使用“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印章。2000年8月,学校升格为副县级。 同年8月,利津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利津县职教中心不动产整体移交利津一中,并进行扩建,2004年8月,北校区建成,学校主体迁入新校区。至2012年底,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00亩,其中,南校区占地97亩,北校区占地303亩。校舍主要包括办公楼2栋,教学楼3栋,实验、电教楼2栋,图书楼1栋,学生公寓楼4栋,学生餐厅2栋,体育场2个。总建筑面积70589平方米。学校现有76个教学班、4460名在校生。有在岗教职工323人,263名专任教师中,有研究生11人,本科生252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有高级教师67人,中学一级教师81人,省市县教学能手102人。1995年创成省级规范化学校,2010年10月通过复评验收。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把“创建齐鲁名校”作为中期发展目标,把建设全国名校作为远期奋斗方向。学校的愿景是: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乐趣,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建设规范加特色的学校”的办学宗旨,为教师的成长铺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学校品牌。深入挖掘、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文化一中。在搞好校园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努力让每一面墙壁说话,使一草一木传情。紧紧围绕三风一训建设,积极营造、努力创设团结、和谐、创新、进取的文化氛围。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自我加压,负重奋进,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一中精神,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文化建设现已成为学校一大办学特色,《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市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被市教育局列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
学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潜能的发挥,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结合课程开发,成立了几十个社团和兴趣小组,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各类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为高等院校输送了数以千计的艺术、体育人才,数百名学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北京体育大学深造。学校连续5年被市教育局评为“艺术体育人才培养先进学校”。艺体教育也因此成为学校一大办学特色。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和课题带动战略,以课题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近5年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近20项。其中,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结题,并获一等奖;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英语报刊教学综合研究”子课题“英语教学方法探究”结题;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在研。同时,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和课程开发,先后开发各种课程30余种,出版各种校本教材20余本。其中,校本课程资源《利津,我可爱的家乡》、《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分获教育部首届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成果一、二等奖;在省教研室组织的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获一等奖,另有四项获二、三等奖。
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中国师德建设示范单位”、 “全国教育创新示范学校”、“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级教学示范学校”、“省级电化教学教育示范学校”、“省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级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创新教育先进单位”、“省级绿色社区”、“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东营市教学质量优胜学校”“东营市师德建设示范学校”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