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终身不攻蜀国?其中原因为何?

我觉得是因为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觉得蜀国已经没有攻打的必要了,因为少了诸葛孔明的帮助,蜀国可以说是一盘散沙,完全没有必要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还有将士们的性命,同时诸葛亮死后,其实司马懿内心还是有点不舍这样一位大英雄的,人才惜人才,他也不愿孔明死后就将蜀国灭亡。

但是蜀国灭亡其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之前全是靠诸葛亮在朝中撑着,江山才没有那么快的走向没落,但是现在诸葛亮已死,朝中但凡有用一点的人又渐渐被疏远,加上君王刘禅又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会用人更不会管理国家大事,也不懂什么战术,这样一来,这个国家肯定是存活不了多久了。

而且司马懿还考虑到了一下自身的情况,就是他在自己的国家的朝中的地位,司马懿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却一直以来都在被曹家人打压,曹操在世时是这样,曹丕继位以后,他的处境没能变好反而甚至更加的严峻,这家人一直以来都不是那么相信司马懿,如果他没有了利用价值,说不定很快就会被杀掉。

因为在曹家人眼里,其实对于司马懿一直都是心存忌惮和怀疑的,所以留下蜀国,其实也是司马懿可以拿来要挟曹家人的一个筹码,他不想自己把江山打下来了之后却被人给杀掉,而且他相信这种过河拆桥的事,曹丕做得出来,再加上,蜀国根本可以不战而胜,何必要再去浪费自己的兵力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9
都是才俊。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可惜生逢乱世,他们是最好的对手。
司马懿的志向不在灭蜀,而在代魏,最后"并吞八荒".所以他的真正敌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曹魏. 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政权真正构成是对魏的威胁,这在客观上帮了司马懿,加重了司马懿在魏的作用.这也是司马懿所希望的.你想呀,要是没有诸葛亮出祁山,有人认为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对头,其实不是.他们是真正的朋友,知音!!!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司马懿不会有展才机会;如果没有司马懿的英勇抵抗,诸葛亮也难坐相父的位置.所以他们都不希望对方死.据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七天没吃饭,哭得死去活来(呵呵). 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退军,这是司马懿消灭蜀军的大好时机.为什么不追?司马懿怕真灭蜀以后自己就成了韩信第二,他的帝王之志也无法实现了.同时,追击蜀军也有一定的风险,"还是保存点军事实力吧",也让对方继续构成对魏的威胁.这样自己才能从中得利. 在五丈原相持阶段,诸葛亮还帮司马懿上演了一出"巾帼"喜剧,以至于魏主下令不许出战---皇上都说不战了,谁还战呀?其根本目的是为司马懿不出战找借口.正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同时,司马懿还开展造神运动,大力吹嘘诸葛亮的才能,以致于"见木像魏都督都丧胆"---那么大的魏都督,就这个胆呀?这可能吗?其实这是司马懿给自己不追击蜀军制造借口,是在欺骗魏主啊.

司马懿的志向不在灭蜀,而在代魏,最后"并吞八荒".所以他的真正敌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曹魏. 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政权真正构成是对魏的威胁,这在客观上帮了司马懿,加重了司马懿在魏的作用.这也是司马懿所希望的.你想呀,要是没有诸葛亮出祁山,司马懿能被重用吗? 有人认为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对头,其实不是.他们是真正的朋友,知音!!!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司马懿不会有展才机会;如果没有司马懿的英勇抵抗,诸葛亮也难坐相父的位置.所以他们都不希望对方死.据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七天没吃饭,哭得死去活来(呵呵). 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退军,这是司马懿消灭蜀军的大好时机.为什么不追?司马懿怕真灭蜀以后自己就成了韩信第二,他的帝王之志也无法实现了.同时,追击蜀军也有一定的风险,"还是保存点军事实力吧",也让对方继续构成对魏的威胁.司马懿给自己不追击蜀军制造借口,是在欺骗魏主啊.
第2个回答  2019-07-29
一、蜀国实力尚存,并不容易攻打。
诸葛亮死后,但是实力仍然存在。当时,刘禅开始主掌政权,而且蜀国内政稳定,没有什么动乱。
其实,刘禅并不像《三国演义》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无能无用,在用人谋政上也是很高明的。在刘禅当政期间,任用了一批贤才,像蒋琬,费祎,姜维等等,内有贤臣外有良将,即使在诸葛死后,蜀国实力也依然不可小觑,以至于,蜀国朝政30余年没有发生过内乱;再加上蜀国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蜀国一直是固守状态,所以,司马懿在诸葛死后多年,也不敢贸然伐蜀。
二、魏国实际国情,无法攻打蜀国。
一是魏明帝不赞同。其实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上书魏明帝请求趁此机会进攻蜀汉,却遭到了魏明帝的拒绝。

因为司马懿已经升任太尉,功勋卓著,要是再让司马懿进攻蜀汉立下大功,曹叡担心难以制衡。尽管司马懿魏明帝的拒绝心知肚明,但是他也不能独断专行,还是要听从曹叡的命令,所以,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过蜀汉的事情。
二是兵力不够充足。就算司马懿有心思攻打蜀国,但也得有足够的兵力才行呀。而当时魏国的国情却是,人才凋零,国力堪忧,况且大家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攻打蜀国并非易事,所以,只能在自己地盘防守,而无主动进攻之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没有强大的国力和精兵强将等态势,司马懿也是无能为力呀。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一段时间内,在姜维出中原之前,蜀魏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谁也不主动进攻对方,处于互相防守的状态。
三、正值多事之秋,没有腾出时间。
一是征讨造反的辽东。诸葛亮死后的第三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只得亲自率兵征讨,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赢得这场战事。
二是给魏明帝送终。征辽战事刚一结束,没给喘息的时间,魏明帝又给他下了个紧急诏书,说快不行了,十分想见他,命他速归。于是,司马懿又快马加鞭的往回赶,总算见到魏明帝曹叡最后一面。
三是谋曹魏政权。司马懿鹰视狼顾之辈,一直盘算着谋曹魏政权。在曹叡死后,司马懿奉魏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佐8岁的曹芳当皇帝。司马懿一看情况,心想: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就开始了他的夺权之路。249年,司马懿终于熬出了头,把曹爽党羽一网打尽,独掌大权。
掌权后的司马懿也没有闲下来,于251年平定了太尉王凌的淮南叛乱。
最终司马家族赢得了胜利,但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司马懿就病逝了,所以,一直都未找到伐蜀的最佳时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9
公元223年,夷陵大战之后的刘备没活多久就在白帝城病逝了,刘备走后一统三国兴复汉室的重任全都压在了诸葛亮一个人的身上。诸葛亮夙兴夜寐、事必躬亲,让蜀国休养生息了多年之后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先后进行了5次北伐。

公元前228年春,诸葛亮万事俱备之后,就提兵30万(实际兵力仅有8万),由于诸葛亮出敌不意,导致原属于曹魏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措手不及,无力抵抗诸葛亮的大军而纷纷向蜀汉投降,消息传到魏国朝堂之上,群臣举国震惊。

然而,就在诸葛亮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捷报频传的时候,诸葛亮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马谡言过其实失掉了战略要地街亭。街亭的失守导致了诸葛亮的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式,诸葛亮无奈只好引兵退回汉中,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北伐就此宣告失败,无意中也暗示了诸葛亮以后北伐的凄凉结局。

此后,诸葛亮又进行了2次北伐,皆是以失败而告终,公元231年,诸葛亮心有不甘进行了第四次北伐曹魏,这一次诸葛亮碰上了自己一生的宿敌司马懿。然而,有着“冢虎”之称的司马懿在老谋深算的“卧龙”诸葛亮面前终究还是略逊一筹,司马懿损兵折将狼狈不堪。

不过,这次北伐最终因为李严运送军粮的不及时,诸葛亮不得已而宣布退兵。司马懿经过了这场战争之后也明白了自己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虽然自己在战场上能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只要是碰到诸葛亮无一例外的都是败仗,从此以后,司马懿就采取了一种消极避战的方式来应对诸葛亮。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再次集结兵力进行了自己有生以来的最后一次北伐,原本料想毕其功于一役取得北伐决定性胜利的诸葛亮还是打错了算盘,司马懿采取“坚壁清野,闭关不战”的方式,最终成功的将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然而,让世人比较意外的是,诸葛亮逝世之后,蜀汉已经没有人能够和司马懿的智谋相提并论了,为何司马懿不趁此时反守为攻灭掉蜀国呢?

直到30年后,也就是蜀汉亡国的公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在一次宴请刘禅的时候无意中道破了其中玄机,司马昭说道:“纵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言外之意就是纵使诸葛亮复生也不能保证蜀汉长久,姜维更加不行,没有了诸葛亮之后的蜀国定会日渐衰败,与其劳师远征不如坐观其败。后来的黄皓专权,姜维远遁,就印证了司马氏父子老谋深算确非常人可及!
第4个回答  2019-07-29

司马懿终身志向是肃清万里,总齐八荒。诸葛亮既死,司马懿断无理由故意停滞不前,就算留寇自重,但借寇掌兵岂不更好?再加上孙权一向自保为主,魏国有极好的战机伐蜀。所以实际情况应该不是不敢而是不能。
第一,魏国朝堂,曹爽等亲贵拼命打压掣肘,不惜损失天下一统的战机,也要死死压制司马懿及其他世族,实在是极其鼠目寸光。


第二,虽然天时已有,但地利尚有不足,因为江东即便固守一隅,但吴蜀联手抗魏,这关系根本生存,所以是绝对不会舍弃的战略国策,因此,魏伐蜀,则吴援,反之亦然。当时三国的政经差距并未悬殊,因此,地利不具绝对优势,更加上内部人事不和,所以三者仅占其一,良机虽好,情事有变,大略基本如此。
但是,历史的推演的妙处在此,进入后三国时代,是谁在真正主导天下一统?究竟是哪股势力在影响三国政局战策?这值得深思。曾仕强先生提出过水镜集团(即谋士集团)理论,诚然,但后三国时代,大的洗牌已经结束,各自利益集团已经稳定,剩下的就是谁更能占有最大的利益。所谓谋士定国已远不能满足整合后的时代实况。


我认为后三国时期,主要的利益集团分为三种,第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核心在魏国;第二地方豪强集团,这个集团的中心在江东;第三前汉官僚集团,这个集团在川蜀。
第一集团的目的是统一天下,把分裂的土地重新统一,然后重新划分;第二集团的目的是搞分裂,占据一方,维护一族利益;第三集团是复辟汉室,重新走回历史舞台,抢回失去的利益。
因此,从格局上看,吴蜀的败亡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地方豪强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一旦利益分配不均,马上内乱。前朝遗老在后三国时期已把汉朝的残存优势消耗殆尽,继续透支,反而会出现负作用。


所以,司马懿的高明正是看穿这一点,既然不能或暂时时机不对,干脆示敌以弱,让你们自己去瞎搞,因为已经能遇见其他两方的下场,放手让他们自损自耗,腾出手来抓紧为以司马一族为领袖带领世族阶层,继续巩固既得利益,逐步蚕食曹魏政权。

由此,不伐就是伐,不伐是为了放弃局部胜利,主导掌控大局。这才是冢虎真正可怕的地方,绝非一个忍字可囊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