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宋词

今天我们老师要我们做语文小报,做古诗和宋词.但我不知道什么是宋词谁解释给我听啊?(通俗点的).

顺便帮我找几个宋词.
宋词是不是就是古诗?还是好词好段......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扩展资料

宋词的派别

1、婉约派(包括花间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光,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2、豪放派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1、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盛行于宋代的又一种文学体裁。词与诗在体裁上有区别,并不等同。

2、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句子有长有短,音律节拍靡丽铿锵,便于乐坊传唱。

3、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等。

4、宋代好词流传广,脍炙人口,词人创作的作品达到顶峰。例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汉宫春 会稽蓬莱阁观雨》;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浣溪沙》;
晏几道:《临江仙》、《鹧鸪天》;
周邦彦:《兰陵王》、《蝶恋花》;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
吴文英:《莺啼序》、《风入松》;
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鹊桥仙》、《浣溪沙》、《望海潮》、《水龙吟》等;
姜夔:《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
李煜:《虞美人》、《相见欢》、《乌夜啼》、《浪淘沙令》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这里全部都是宋词
  http://www.guoxue.com/qsc/qscml1.htm

  李清照

  孤雁儿(并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满庭霜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1-14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令,也叫“小令”。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全宋词》
http://www.guoxue.com/qsc/qscml1.htm
第4个回答  2007-01-14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原是了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它最初民间流传,晚唐时期,文人开始创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水平。到宋代,词达到了其艺术顶峰,和唐诗并列对举,各极其美各臻其盛。

词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字,最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它和美,浑融蕴藉。它深微隐幽,意味渊永,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

词坛正宗的婉约派,香软艳丽,柔到极处,最善娱宾遣兴,写男女幽怨,曲折隐微。诗文之不可道者,皆以词出之,“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追寻已远。”豪放一派,则词如诗文,举凡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人词。雄放慷慨,动人心魄。

它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如行云流水、老松柔树,临风伴月,情调闲雅,怀抱旷怀,美轮美奂,使人心驰神往,无限沉迷。

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宋祁、张先、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张来、晁补之、周邦彦、张元千、张孝祥、朱敦儒、史浩、岳飞、李清照、辛弃疾、陈亮、陆游、姜夔、吴文英、文天祥、元好问……这一系列闪光的名字,为我们缔造了中国最美的词文学殿堂。

只有一个唯美的时代,才会出现这样绝美的艺术。

它们是千古流芳的璀灿经典,是风雨人生路上的最好伴侣。
词:中国诗歌的一种,又别称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详见附录中的<词学名词释义>(施蛰存著)]。约始唐朝,盛行于宋代。

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亦称为曲或曲子词。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长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西江月》、《如梦令》等。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按句数、字数的多少,词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小令:一般指字数较少的词。前人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虽无根据,亦多沿用。

中调:一般指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的词。前人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后多沿用。

长调:一般指字数较多的词。前人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后多沿用。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它原来就是「辤」字。这个字,古籀文写作「□」,省作「辤」,现在写作「辞」,汉人隶书简化为「词」。所以,「诗词」本来就是「诗辞」。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

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都是诗。诗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辤,或说歌辤。《诗经》中的诗,其实也都可以歌唱,在当时,诗就是辤。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辤或歌辤,简称为辤。「楚辤」就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因为它是楚国人民中流行的歌辤,其实,如果从文字的观点定名,楚辤也就是楚诗。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辤分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辤」字,魏晋时代,有白紵辤,步虚辤,明君辤等等。这个辤字,晋宋以后,都简化为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拓枝词、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三阁词,这一切「词」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还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我们在《花间集》的序文中知道,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表明这是菩萨蛮曲子的歌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牛娇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黄庭坚词序云:「坐客欲得小词。」又云:「周元固惠酒,因作此词。」苏东坡词序云:「梅花词和杨元素」,又有云:「作此词戏之。」类此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不是指一种文学形式。南宋初,曾慥编了一部《乐府雅词》,今天我们说这是一部词的选集,但在当时,这个书名仅表示它是一部高雅的乐府歌词。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秦观的词集名为《淮海居士长短句》,欧阳修的词集名为《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词》的。

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词。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它们认为属于诗的一种文体。「诗余」这个名词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已把曲子词作为诗的剩余产物。换句话说,就是已把它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了。一部《草堂诗余》,奠定了这个过渡时期的名词。

不久,长沙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标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言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余》,后又改名为《青真词》。

从此以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于是有了「诗词」这个语词。

文学史家,为意义明确起见,把歌词的「词」字写作「辞」,而把「词」字专用以代表一种文学形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