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故事主要内容

如题所述

⑴ 清明节的起源与传说
清明节最早是农耕节,同时还有寒食节,纪念春秋时代的晋文公和忠臣介子推。晋国太子晋文公为了逃避迫害,逃出宫中,带着包括介子推在内的忠诚臣子。一次,太子和臣子们在山中迷路,食物也断了,介子推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大家煮汤喝,暂时解决了饥饿问题,太子和其他臣子都非常感动。19年后,晋文公回到晋国,成为国王。他想给介子推封官,但介子推拒绝做官,隐居到山中。晋文公想用火烧山的办法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都被烧死。晋文公深感后悔,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埋在柳树下,称为“介山”。从此,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不准点火做饭,只能吃生冷食物,以此纪念介子推,这被称为“寒食节”。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成为现在的清明节,这一天也形成了扫墓的习惯。
⑵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难时,大臣介子推割肉救主。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想封赏介子推,但介子推拒绝做官,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气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时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⑷ 清明节的故事
这是一个无雨的清明,乍暖还寒。赵氏在清晨苏醒过来,儿孙们一阵惊喜。这是一座无碑的孤坟,坟土新培。赵氏被搀扶着站在坟前,身后跪着她的儿孙们。坟窑里焚烧的火纸呼呼地舞动着。象是又再追忆半个世纪发生的那遥远而耳熟的故事。一个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爱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线,转棚旦战数载音信全无。日本投降了,她带着儿子兴高采烈地去寻找久别的亲人。然而,找到的却是一件手工缝制的已满是弹孔的衬衣和一枚闪光的勋章。母子俩没有向部队提出任何要求,含泪返回故乡。母亲带着对丈夫的永远思念,儿子带着从未见到生父的终身遗憾,掩埋了一个仅装有两件遗物的棺木。孤独的一座坟凸现在大巴山中一个无名而荒芜的小山上,孤寂凄凉。而自从有了这座坟,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坟旁便会多几棵新植的松柏。年复一年,从没间断。
⑸ 清明节的传说梗概
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保护晋国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饥寒交迫之际,介子推割肉救主。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想给介子推封官,但介子推拒绝做官,隐居山中。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等火熄灭后,介子推的尸体被人们找到。重耳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后来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
⑹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
满族人寒食节不动烟火,是为了怀念救过始祖罕王的毛斯太太。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蒙化城的人们在清明节插柳是为了感恩救百姓免受官兵迫害、被火烧死的蒙化人柳青。云南省金平县的瑶族妇女清明节头插鲜花,是为了感恩与贼斗争、救活主人、英勇负伤而死的蛇。江苏苏州、常熟一带清明节前后喜欢吃酒酿饼,是源自元末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张士诚为了感谢落难时用面饼救过母亲的老者。浙江桐乡朱家阁一带农家,清明时节除了在堂屋里摆酒菜祭祖以外,还要在堂外廊屋里摆一桌酒菜,放18副盅筷,祭拜18位“外堂祖宗”,是为了纪念为朱家阁带来恩惠的太平天国的18个勇士。清明节融合寒食节到唐代时,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不仅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⑺ 清明节由来的故事概括主要内容
清明节的起源与传说有很多,主要内容是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保护晋国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饥寒交迫之际,为了不让重耳饿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大王,想给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隐居到大山里。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等火熄灭后,介子推的尸体被人们找到。重耳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后来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