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勘查发现趋势及其启示意义

如题所述

综观中国金矿勘查发现史,以我国黄金专业找矿队伍武警黄金部队金矿勘查找矿历史为例,有几个趋势需要我们把握。

一是金矿勘查找矿由简单、易识别矿向复杂多样、难识别矿的转变。早期中国以寻找砂金矿为主,独立岩金矿多以石英脉、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为主,之后逐渐向寻找微细浸染状、角砾岩型、斑岩型等复杂矿床类型的转变。统计资料表明,1985 ~ 1998 年期间,黄金部队发现超大型金矿1 处 ( 河南东闯-老鸦岔石英脉型) ,特大型金矿2 处 ( 黑龙江团结沟斑岩型和河北东坪钾长石石英脉 - 蚀变岩型) ; 大型金矿 15 处,其中砂金矿床7 处,其他8 处岩金矿床也多以石英脉型等简单类型为主,唯一发现的金龙山微细浸染型金矿,其真正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正确认识。1999 ~ 2008 年期间,黄金部队新发现 3 处超大型、大型细微浸染型金矿 ( 甘肃文县阳山、陕西镇安金龙山、黑龙江漠河砂宝斯) ,2 处大型、特大型火山浅成低温-斑岩型金矿 ( 黑龙江东宁金厂、新疆哈密马庄山) ,2 处大型斑岩型金-钼矿、铜-金-钼矿 ( 河南滦川狮子庙、云南弥渡宝兴厂) 等,其他 7 处韧性剪切带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等大型金矿。

二是找矿领域和突破地区逐渐向矿区深部、覆盖区拓展,尤其是中东部老矿区找矿。河南东闯金、铅矿区最早于 1964 年由河南省地质局豫 01 地质队首次发现,并开展地表和浅部地质勘查工作; 1981 年黄金部队进驻该矿区开展深部找矿,并于 1985 年实现突破,部署的第一钻孔,在孔深 370 m 处见到厚 3 m、金品位 18 ×10- 6的富矿体; 至此之后,黄金部队分别在西长安岔-东墁、枪马、老鸦岔、文峪、仓珠峪等金矿区深部,实现一轮又一轮的找矿新突破,深部探明的资源量/储量是前期地表浅部的 2 倍多。金龙山金矿勘查史也表明,一个超大型金矿的诞生,也是在深部找矿突破后实现的。胶东位于招-平主断裂带上的山后-北泊大型金矿区主矿体,豫西位于马超营主断裂带上的狮子庙大型金矿田 96234 号脉中的金矿体,都为深部隐伏矿体。甘肃寨上矿区寨上河以西第三系 ( 古、新近系) 黄土覆盖区覆盖层厚度达 30 ~100 m,通过 “攻深找盲”,新增资源量接近 40 t。2004 年国家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以来,新增金资源储量 400 余吨,大都是在已知矿区深部发现的,如胶东焦家深部、寺庄金矿,河南灵宝秦岭金矿,内蒙古包头哈达门沟金矿等。

三是主要大型以上规模的矿区勘查工作大都是经历不断反复,多次认识,坚持不懈的结果,尤其是新的理论和找矿方法的有效应用起到突出作用。如阳山超大型金矿区勘查工作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先后有四川地质一〇八队、甘肃化探队和西北冶金地质局在矿区开展金矿勘查工作,之后放弃; 黄金部队于 1997 年在该矿区开展找矿工作,应用卡林-类卡林型金矿模型,尤其是创造性认识到斜长花岗斑岩在成矿中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历经 10 余载,终于探获目前中国最大的类卡林型金矿床。黑龙江东宁县金厂金矿区也先后有黑龙江有色金属 702 地质队和黑龙江地质局第一地质调查所开展过金矿找矿工作,之后放弃; 黄金部队随后继续开展工作,应用火山岩区浅成低温-斑岩型金矿成矿理论,目前探明资源量达到特大型规模。金龙山特大型金矿发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 1986 年发现,到 1994 年完成地表勘查工作后,由于品位低,而深部钻孔见矿又不好 ( 主要是钻探工艺不过关造成的) ,之后搁置,中断地质工作长达 10 年,直到 2005 年认识到深部含矿性,改进钻探工艺,重新开展探矿工作,一座特大型金矿才得以重见天日。

金矿勘查发现史表明,金矿勘查中寻找地表矿更加让位于寻找隐伏矿、难识别矿; 找矿区域向工作程度低、成矿条件好地区 ( 西部) 、深部和覆盖区转移; 金矿勘查应以全局、发展的视角,立足大带找大矿,立足现有有利黄金矿山、生产基地, “攻深找盲”、 “探边摸底”,改变传统找矿思路,应用新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手段,不断地试验、验证,不断修正认识,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从而获得找矿突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