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

如题所述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华北陆块最早是由几个时代老于2500Ma的微陆核聚合而成(白瑾,1993;陆松年,1996;伍家善,1998)。这几个古陆核包括辽吉陆核、赤峰陆核、东胜陆核、渤海陆核、临汾陆核、济宁陆核和阿拉善陆核。据初步的古地磁研究(白瑾等,1996),它们在距今25亿年前在地球表面是相互分离的,只是随着地球自转速度的加快,随着旋转运动,它们逐步靠近,到约25年亿年前后,逐渐聚拢而构成华北原地台。而各陆核间为裂陷槽,堆积形成以中基性火山-沉积岩为主的绿岩带 ( 太古宙绿岩带) 。除绿岩带外,深成的 TTG 岩套也广泛分布。

各陆核的组成、热状态、形成及演化历史不完全相同,这些因素对后来华北地台的构造运动和成矿作用可能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成矿环境类型多样性方面。

古元古代开始,太古宙末期形成的华北原始大陆又发生破裂,表现为线性活动带与刚性地块并存的构造格局。线性活动带为狭长的裂陷区,多分布在地块边缘,其中堆积了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主要的线性活动带有 ( 据白瑾等,1996) :

1) 胶辽裂陷带: 以辽河群和荆山群地层为代表,产出有 VMS 型铜-锌矿 ( 红透山) 、铅-锌-银矿 ( 青城子) 、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硼矿 ( 翁泉沟) 和蒸发-沉积型菱镁矿矿床 ( 大石桥) 等。这个活动带中以矿床类型多样和矿化规模较大为特征。

2) 青 ( 龙) -滦 ( 县) 绿岩带: 位于冀东地区,以双山子群地层为代表,可能属于古老的类岛弧环境。在朱杖子区有绿岩型金矿 ( 化) 。

3) 晋冀裂陷带: 包括山西省大部和河北西部边缘区,北以滹沱河群为代表,南以中条群为代表,显示活动大陆边缘特征,产有 VMS 型铜 ( 钼、钴) 矿床,以在中条山区最为发育。

4) 原地台北缘裂陷带: 位于内蒙古武川到河北隆化一带,南界为太古宙变质杂岩,北为中元古代变质建造,以二道洼群、红旗营子群、迁西群为代表,其中韧性剪切带发育,产有 BIF 型铁矿和绿岩型金矿床 ( 化) 。

以上的几个活动带,演化到古元古代末,经过吕梁运动 ( 1850 Ma ± ) ,使各裂陷带的巨厚沉积物隆升成山,并将分散的刚性块体拼接成为一个统一的结晶基底,即华北克拉通。

太古宙—早古生代的主要成矿系统有:

( 1) 变质硅-铁建造中 BIF 成矿系统

华北地台变质含铁建造有中太古界、新太古界及古元古界,它们都产有达到工业矿体的含矿层。有些已建有重要矿山,如鞍山、迁安铁矿,前者产于辽河群 ( Ar3) 中,后者产于古元古界中,都属 A1goma 型 BIF。

( 2) 镁质碳酸盐岩区域变质建造中菱镁矿、滑石、水镁石、硼镁石成矿系统

菱镁矿、滑石、水镁石、硼镁石等是中国优势矿产。该成矿系统产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胶-辽裂陷槽环境。代表性矿床有大石桥菱镁矿矿床 ( >1900 Ma) 和宽甸翁泉沟硼镁铁矿矿床 ( >1900 Ma) 。关于该成矿系统的详细情况已在本书第七章中论述过。

( 3) 陆缘和陆内拗拉槽中 VMS 型锌-铜-金成矿系统

主要产在古元古代裂陷槽或隆起边缘坳陷中。含矿岩系为海相火山岩建造,辽宁清源群红透山组中产有相当于绿岩带铜矿的红透山块状硫化物铜-锌-金矿床 ( 2566 Ma) ,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围岩的层状铅-锌矿床 ( 青城子矿) 。它们都产在辽-吉裂陷槽中。大致同时,华北地台南缘的中条山拗拉槽中发育中条山群,产有中条山式铜矿,如胡家峪和铜矿峪矿床 ( 2300 ~1800 Ma)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