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贵为梁山首领,为什么依然被人骂成贼配军?

如题所述

《水浒传》里面很多的梁山好汉,比如宋江、卢俊义、林冲、武松、杨志等人,脸上统统是被官府给刺了字,打下了烙印。而官府的这种做法,其实正是源自宋朝一种独特的刑罚制度——刺配制度。

本州府尹看了申解情由,赦前恩宥之事,已成减罪,把宋江脊杖了十,刺配江州牢城。本州官吏亦有认得宋江的,更兼他又有钱帛使用,名唤做断杖刺配,又无苦主执证,众人维持下来。

这一段出自《水浒传》第35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说的是宋江杀了阎婆惜以后,经过上下打点,虽然死罪被免,可是活罪难逃,因此被刺配江州。


而刺配制度其实是宋朝结合古代的黥刑、杖刑、流刑三种刑罚手段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刑罚手段。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刺配制度形成了“既杖其脊,又配其人,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受三刑也”的手段。

刺配制度对于行刑的顺序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第一步就是杖刑。宋太祖为了消除五代时期刑罚手段乱象迭出的局面,把原来的笞、杖、徒、流、死统一用杖刑代替,因此杖刑也就作为了主刑,成为犯人们刺配所经历的第一道难关。


第二步就是刺面,也就是黥刑。大家不要以为无论什么人刺的字大小、深浅、形状等都是一样的,这其实是极不准确的。根据宋朝刑法规定,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种类、轻重,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的不同,刺的字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刺字部位、深浅、形状等。

“犯盗刺环于耳后,徒流以方,杖以圆;三犯杖,移于面。径不得过五分”

这是宋哲宗曾经下诏的内容,从这份诏令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条信息:如果是盗贼,要刺字在耳朵后面,判处徒流刑的,要刺成方形,判处杖刑的,要刺成圆形。多次犯刑以后,就要刺在面部,但是所刺深度不能超过五分。


不过这也只是对于盗窃这一行为的刺配规定,其他的比如抢劫、杀人、放火等罪行的规定也都有所不同。

第三步就是流放。流放的目的地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比较的轻松,一般是官营手工业或者军营,第二种就比较的倒霉了,一般是条件异常艰苦的地方,比如荒无人烟的小岛,《水浒传》中卢俊义被刺配的沙门岛就是最艰苦的地方,去了这些地方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而怎么样才能去个轻松点的地方呢,很简单,只要你别犯重罪就行,因为罪行越重,去的地方就越艰苦。根据宋朝法律明文规定,只要是犯有强盗、谋杀等严重罪行的犯罪分子,一律发往这些艰苦的地方。


实行刺配的现实条件与效果

宋朝之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刺配制度,其实是有它的现实需要的。首先五代以来,由于国家尚未统一,各种刑罚手段也不统一,有的过于残酷,非常不人道。宋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人心,同时要保持震慑,势必要寻求一种恩威并重的刑罚手段,既不能过于残酷,又不能丧失了作为刑罚手段的震慑力,刺配刚好能满足这种需求。它不取人性命,但是在脸上刻字,并且使用杖刑,会让人失去尊严,遭受皮肉之苦,所以很有效果。

其次,宋朝是一个商品经济很繁荣的朝代。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结果就是土地兼并频繁,很多农民就在土地兼并中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一旦他们没有了土地,就相当于丧失了安身立命的基础,长此以往势必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水浒传》中的很多人不正是活不下去了,才落草为寇的吗?而面对这种局面,刺配制度就成为了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法宝,被宋朝政府所依仗。


再者,宋朝一直面临周边的军事威胁,所以需要大量的预备兵役。刺配制度就可以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这样既解决了军队的需要,又实现了刑法公平。

刺配制度的弊端

但是刺配制度还是存在弊端的,因为一旦刺字以后,这个烙印就会伴随犯人一生,很难去掉。即使有朝一日他们重返社会,也很难再被别人接受。这无疑会造成另外一种隐患:万一这些受过刺配之刑又被释放的人,聚集到一起闹事怎么办呢?一旦形成这种局面,肯定会对国家的稳定造成威胁。

而且还会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因为对犯人实行刺配,流放到异地,沿途需要吏员一路看护,一路上交通又不方便,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而路途上产生的一切费用,全部都需要官府承担,这无疑会加剧国家的财政负担。

刺配制度的社会影响

但是出于全局的考虑,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刺配制度。所以有很多人身上都被刺了字,痛苦不堪。这种痛苦往往是来自社会上的声音造成的。

宋朝社会对于被刺配的人的态度是相当鄙夷的,就拿宋江来说,他固然身为梁山泊的老大,江湖地位不低,但是依然被很多人喊过“贼配军”,这一称呼是相当侮辱人的。

''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利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