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默写失分原因分析

如题所述

仔细想想,学生对默写的厌烦,应该不在于他们对默写方式的厌烦,而更多地在于他们对没有足够兴趣却又必须背诵默写的文章的厌烦。这些文章又不是很理解,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当然的写一些别字错字,更谈不上默写的准确性了。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这些课文或名句,到最后一两个错别字就否定掉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去背诵积累了。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得反思自身,教学方面是不是需要改进。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对文本的语法讲授,机械地帮学生梳理大意,而轻视了诗歌本身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引导。恶性循环到背诵默写,学生就更没有兴趣了。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其中的“生”字,学生经常会误写成“升”。我就说明月在海上慢慢升起,就如同生命的孕育过程,它表现了明月的生命力。再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幽”字,学生经常会误写成“忧”。老师应该帮学生梳理,这里的“幽”是“隐蔽”的意思,在句中与“暗”是同一个意思,表现了琵琶女的愁与恨,学生这样理解就不容易写错了。还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中的“销”,如果能知道它是“熔化”的意思,就很难写错。这样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比死记硬背要强得多。

此外语文老师也要努力探讨并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寻找好的切入口,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良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会形成良性的教学模式。比如,几乎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在早读课上安排各种形式的默写活动,默写得好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默写得不理想的一定要他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同时课堂上多叫这些平时相对比较怕背书的同学回答问题,让他们也意识到老师在时刻关注他们,这样能减少这些学生的惰性。高中语文“名句名篇”的考查重在积累,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突破。只有功夫花在平时,才见成效。

四、对策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许多文章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如何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并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确实需要掌握一些窍门。平时,考生若能掌握一定的默写技巧,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首先,出声诵读。诵读,是做好这道题的根本。有些同学有一个不良的习惯,早读课不是背书,而是看书,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做题时也缺乏语感。诵读是背诵的好方法,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程度,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同时自己对文章也会有独特的感悟、体会,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勾画重点语句。把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勾画下来,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帮助理解性记忆。平时养成良好的积累名言名句的习惯,特别是积累重要的、有特点的名言名句,也算是做好默写这道题的一个捷径。

第三,书写。背熟文章之后,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看几遍,多写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虽是收尾,但很关键,如果做不好,将前功尽弃,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

要做对名句名篇默写题前提还是要理解句意,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提高默写的正确率。同时,平时一定要克服懒惰思想,勤于动笔。在复习有限的时间里,多想些方法,多用些技巧,多做些归纳,多作些总结,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5
不少同学明明学过的古诗文都会背,但是一写就错一考就丢分,那这篇文章一定要让他仔细看一遍,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从试卷分析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在默写题中失分的地方有很多,在平时的古诗文默写中也常能见到同学们写错别字。

例如: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及或急)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崖)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二不妖。(莲)

4、不可亵玩焉。(亵的错写)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儋儋、耸)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诗文默写常见错别字大致有两种情况:

①错字

大多出现在一些生难字上,例如澹、亵等。出现的原因是字较难,学习时写得少,掌握不牢固。

②别字

例如例句中的1、2、3、6中所出现的。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字义,默写时不认真,常常写出同音字,大多是“无心”之错,这里的无心是指在古诗文默写时不用心,不理解字义,机械地记读音,随意性强而造成的别字。这类错误远远多于错字。因此,提高古诗文复习的有效性的策略是:弄清楚错别字出现的情况,找到出错原因,“对症下药” 。

药怎么下?

①拆分生难字,牢固掌握

对于古诗文中出现的一些生难字在学习时要分析字的结构,例如,“亵”字可拆分成“衣”+“执”,同时应多写几遍,牢牢掌握。

②理解意思,防止乱写

很多同学在出现别字时不是不会写,而是没注意诗句的意思,只能乱写。针对此种情况,对于易错字,要理解诗句及易错字的意思。

例如,“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涟”很多同学容易写成“莲”,只要理解了“清涟”是“清水”的意思,是三点水,不是草字头,出错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再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学在写“生”字的时候经常误写为“升”,但只要理解,“生”是诞生的意思,“升”是上升的意思,一轮皎月从东海孕育而生,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表现无限广阔壮丽之景,所以用“生”。“崖”和“涯”也是容易混淆的,但只要从字义上理解就能区分好这两个字,“崖”,高而陡(几乎垂直)的岩壁。“涯”, 水边,泛指边际、范围,限度。

再如古诗词中“雁”和“燕”的区别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燕读yān时,通常做地名,燕然山这个地名在边塞诗或者描写戍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王维《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等。

③进
第2个回答  2020-10-15
古诗文默写总丢分?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孩子看!大有收获

精锐教育珠江路学习中心

不少同学明明学过的古诗文都会背,但是一写就错一考就丢分,那这篇文章一定要让他仔细看一遍,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从试卷分析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在默写题中失分的地方有很多,在平时的古诗文默写中也常能见到同学们写错别字。

例如: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及或急)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崖)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二不妖。(莲)

4、不可亵玩焉。(亵的错写)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儋儋、耸)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诗文默写常见错别字大致有两种情况:

①错字

大多出现在一些生难字上,例如澹、亵等。出现的原因是字较难,学习时写得少,掌握不牢固。

②别字

例如例句中的1、2、3、6中所出现的。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字义,默写时不认真,常常写出同音字,大多是“无心”之错,这里的无心是指在古诗文默写时不用心,不理解字义,机械地记读音,随意性强而造成的别字。这类错误远远多于错字。因此,提高古诗文复习的有效性的策略是:弄清楚错别字出现的情况,找到出错原因,“对症下药” 。

药怎么下?

①拆分生难字,牢固掌握

对于古诗文中出现的一些生难字在学习时要分析字的结构,例如,“亵”字可拆分成“衣”+“执”,同时应多写几遍,牢牢掌握。

②理解意思,防止乱写

很多同学在出现别字时不是不会写,而是没注意诗句的意思,只能乱写。针对此种情况,对于易错字,要理解诗句及易错字的意思。

例如,“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涟”很多同学容易写成“莲”,只要理解了“清涟”是“清水”的意思,是三点水,不是草字头,出错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再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学在写“生”字的时候经常误写为“升”,但只要理解,“生”是诞生的意思,“升”是上升的意思,一轮皎月从东海孕育而生,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表现无限广阔壮丽之景,所以用“生”。“崖”和“涯”也是容易混淆的,但只要从字义上理解就能区分好这两个字,“崖”,高而陡(几乎垂直)的岩壁。“涯”, 水边,泛指边际、范围,限度。

再如古诗词中“雁”和“燕”的区别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燕读yān时,通常做地名,燕然山这个地名在边塞诗或者描写戍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王维《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等。

③进行常错字整理

对于经常出现的错别字、经常出现错别字的同学,要进行错别字整理,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可以按照同音异形字、形似字、意思理解错误造成的错写、生僻字等情况对学过的古诗文做整理,还可以实行二次默写。经常出现错别字的同学,不应该在修改之后就完事了,修改之后要及时进行二次默写,巩固修改的成果。复习时要做到背与写相结合,默写做到“四不”:“不丢字落句、不张冠李戴、不颠三倒四、不写错别字”。

④掌握默写题答题技巧

A、准确审题

首先,静下心来读题,读完题,切勿心浮气躁,没读完就做;只读前一半就答,或只看横线后一半就写都不可取。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大多数同学一眼看到“忧国忧民”四个字便想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能静下心来把题目读完,尤其注意到“不同处境”四个字,就不会写错,答案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抓关键词

即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中考默写题杜甫《春望》一诗中,以花鸟拟人,表达感时伤别的句子是 。“以花鸟拟人”就是关键词。

C、注意筛选联想,调动积累感悟运用

根据所给情境默写古诗文名句。

(1)登高可以望远,登高可以激发斗志,“ , ”。我们年轻人就应邀有这样的豪情壮志。(用杜甫的诗句填空)

(2)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真可谓“ , ”。他这种胸怀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填空)

(3)如果凡事能推己及人,“ ,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的语句填空)

这类“运用性默写”题取材于现实生活,设置了具体情境,考查从情景中筛选有用信息,看到某诗人就想到他们写过的名句,这种名句意识应该有,再进行联想迁移,调动积累进行答题的能力,诗文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要在积累感悟中运用,感悟准确,默写才能准,才能对。
第3个回答  2020-10-15
是因为不好好学习的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