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与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天高云淡春深,草碧花香扑鼻。

人间四月天的鸟语呢喃,温软如酥,竟让我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复习八上咏史诗《赤壁》时,忘记了这届学生的历史与现实。课堂点拨,只稍稍提高,就公然僭越了我班我校“大部分只要求背诵默写”的既定中招复习策略。

四句诗,一节课。临了,还未能完成安排当堂背诵与默写,只能于一声叹息中下课。

复盘这节课,并再次此走进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既然是咏史诗,那么咏叹了哪件历史大事?如何咏叹?

历史大事自然是指周瑜孙权等假借东风,火烧赤壁,成就了不朽伟功之事。

如何咏叹呢?

前两句,借物起兴。由一件沉没在泥沙之中尚未锈蚀的断戟,自然引出下文对火烧赤壁之事的咏叹,暗含了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认前朝”进一步引发作者杜牧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铺垫。

后两句,以小见大。诗人杜牧化用“借东风”的典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设想“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会怎样呢?”并直言,最终战斗的结果必是“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此,一者“铜雀台”,它是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二者“二乔”,东吴两位肤白貌美的绝色女子,大乔,孙策妻,小乔,乃周瑜妻。“锁二乔”喻指东吴失败,用二乔的命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地代指了整个东吴的命运。

杜牧认为,“东风”起势才成就了周瑜火烧赤壁、以少胜多的美名。这里的东风既是实指,又指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尤其指朝廷孙权信任并重用周瑜。

至此,诗人杜牧慨叹了历史上英雄成名须有机遇之感,抒发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如上所析,围绕一个主问题,课堂上只区区两问,面对老师点拨引导,学生鲜有回应。

倍感仓皇的是,说历史,不知道赤壁之战,更不知交战双方及结果,介绍相关情节,应者寥寥,反响吃力;论地理,谈东风,全然不知春夏多东风、南风,而冬秋尽皆朔风;悟杜牧抑郁之情,无法体会“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的慨叹与自信。

杜牧、《赤壁》与我跨越了一千四百多年相遇,千年之后,如此交流。为什么我没有怀才不遇的无奈,没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

因为,

优秀的人总在尽力而为,无奈,却又总是人生常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