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如题所述

本次研究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贯彻“构造控盆,盆控相”的研究思路,对川东南地区早志留世小河坝期的沉积物进行了物质来源、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研究了沉积体系演化特征,探讨了层序格架内的物质聚集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对在川东南地区寻找新的天然气勘探接替层系、开拓新的勘探领域以及志留系储层的识别和预测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

(1)通过区域沉积学分析、古水流分析、岩石矿物学(轻矿物、重砂矿物)分析、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手段,对研究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物源研究表明,小河坝期碎屑岩源区的沉积构造背景比较复杂,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及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的性质。研究区的物源区主要是东部的江南-雪峰山隆起区,母岩主要为抬升基底型更老的沉积岩再旋回沉积物。通过沉积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及沉积学方法,研究了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的物质来源,研究认为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的物源为雪峰山隆起西南段的古丈、芷江、沅陵、怀化及通道一带的新元古界板板溪群及其侵入板溪群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中基性喷出岩。

(2)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剖面和钻/测井的详细研究、描述和对比分析,依据岩石组合、沉积组构、古生物标志、遗迹化石特征、剖面结构和演化序列,将研究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或石牛栏组)划分为2个沉积体系组,3个沉积体系,5个沉积相及众多亚相、微相类型。其中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主要由三角洲构成,发育于靠近雪峰山隆起的川东南-湘西地区;海洋沉积体系组主要发育陆棚、碳酸盐台地沉积,主要发育于川南-黔北地区。

(3)在消化和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野外剖面、钻/测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对层序地层单元进行了识别:研究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或石牛栏组)划分出两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同时在研究区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

(4)通过等时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分布规律的研究,明确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展布及物质聚集分布特征。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以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相展布图,更加精确真实地反映了海陆分布、物源方向及其演化过程,更好地反映了层序格架下的物质聚集横向分布规律。揭示出研究区早志留世小河坝期碎屑岩沉积的物质主要来自东南部的江南雪峰山隆起,沉积环境由东往西逐渐变深,三角洲平原位于湘西地区,三角洲前缘发育于川东南地区;碳酸盐台地发育于靠近黔中隆起的南部浅水区,沉积环境由南往北逐渐变深,深水陆棚沉积区位于宜宾-重庆一带,该新认识对于更准确地预测川东南志留系储集体的分布以及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具有重要实际指导意义。

(5)研究区古地貌总体表现为“三隆一凹”地形,小河坝早期主要是对奥陶纪末期形成的隆凹格局进一步填平补齐作用,表现为扬子地台的缓慢隆升中,其边缘受华南古陆活动影响隆升速率加快的特征;小河坝晚期中上扬子地区已转变为克拉通内或克拉通周缘盆地沉积阶段。早期由于华南陆块进一步向西蠕动,研究区受挤压掀斜作用影响水体进一步变浅,同时东南方向的物源供给充足,沉积了一套灰色、灰黄色和灰绿色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小河坝晚期表现为一次幕式海进,但整体还是以稳定的抬升为主,沉积了一套向上变粗的旋回。在川南-黔北地区发育灰质、浅水陆棚和开阔台地沉积,向北依次出现混积浅水陆棚和泥质深水陆棚环境,南部安基屯-娄山关地区广泛发育碳酸盐开阔台地,局部出现内碎屑浅滩和生物滩沉积。通过对研究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物源、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及层序格架下的物质聚集分布规律的详细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小河坝组沉积物质主要发育于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物质聚集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古地貌、物源供给、气候及海平面升降等因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